一轉(zhuǎn)眼就到了除夕。
一年的最后一天,喜慶中多少帶著點兒感傷。
從七歲起,蘇好意每年的除夕都過得十分熱鬧。
楚腰館里幾十個人一起包餃子滾湯圓守歲,歡歌笑鬧直到天明。比一般人家過年都要熱鬧,因為沒有那么多規(guī)矩管著。
這是一年中少有沒有客人的日子,姑娘們不必刻意逢迎,甚至不必精心打扮。
尋常人家的女子越到節(jié)日越要盛裝打扮,而楚腰館的姑娘們則反其道而行之。
因為客人們每逢年節(jié)大多都在家中陪伴家人,所以她們也往往會閑下來,每當(dāng)這時候,姑娘們大都選擇素面朝天,不圖別的,就圖個新鮮。
太陽落山就開始準(zhǔn)備大飯,楚腰館的規(guī)矩是每人都要準(zhǔn)備一道拿手菜。因此每年桌上的菜色都極為豐富,因為姑娘們來自不同的地方。
吃過了大飯,許多人都到外頭放煙火去了,姹兒姨將一個沉甸甸的紅包塞到蘇好意的手里,摸著她的頭說道:“過了這個年就十七歲了,剛來的時候才和桌子一般高,一晃就大了。”
甚至有不少人趿著睡鞋散著頭發(fā),衣服也不好生穿,只披在肩上。
上午依舊起的晚,吃過早飯之后人們開始找樂子,玩兒什么的都有。
“娘,你留餃子了嗎?”蘇好意問。
“留了,留了滿滿一大碗呢!”姹兒姨道。
蘇好意環(huán)抱著姹兒姨的腰,小時候的事她記得格外清楚,尤其是剛來楚腰館的情形,真是歷歷在目。
一開始她像個小尾巴似的跟在姹兒姨身后,后來慢慢的能夠獨當(dāng)一面,可不管怎樣,在姹兒姨面前,她永遠(yuǎn)都是個孩子。
姹兒姨一直在等他,但也從來沒有刻意的尋找過。知道如果他想來一定會來,不想來也不必去找。
“娘,我今晚不回自己屋里睡了,和你一起守歲吧。”蘇好意抱著姹兒姨的腰不松開。
每年除夕,在眾人吃過餃子之后,姹兒姨都會單獨留出一大碗來,放在鍋里溫著。
蘇好意知道這碗餃子是姹兒姨給舅爺爺留的,只是十年了,他從沒回來過。
蘇好意各處都看了看,又叮囑守夜的人小心燈火。
把自己屋里頭的碳熄了,往姹兒姨屋子里的熏籠里多添了些炭,又問:“娘你渴不渴?我去給你倒碗茶來。”
“你都多大了,還這么愛撒嬌?”姹兒姨嘴上雖然這么說,心里卻也喜歡:“那就多拿床被子壓在腳底下,后半夜還是冷。”
已經(jīng)過了子時,有熬不住的紛紛去睡了,還有不困的,就在樓下趕圍棋推牌九,甚至還有喝酒猜拳的。
娘兩個沒有困意,就說起了以前的事。
后來姹兒姨聽到外頭雞叫了才說:“快睡一會兒吧,要不白天熬不住。”
“我不渴,你別忙活了。”姹兒姨已經(jīng)到床上去了:“把門關(guān)上睡吧,過了初五才開門營業(yè),這幾天都好好歇歇。”
蘇好意站在床邊脫了外頭衣裳,笑嘻嘻的鉆進(jìn)被窩里。
姹兒姨翻了個身臉朝里,看到蘇好意嬌媚的睡顏,心里忍不住一陣惋惜。
這么個好模樣,這么個好性情,若是生在大戶人家,早已有門當(dāng)戶對的三媒六聘定下親了。
蘇好意也忍不住打了個哈欠,含糊著不知說了兩句什么,頭一歪就睡過去了。
姹兒姨屋里是供著觀音畫像的,除夕夜佛像前的長明燈徹夜不熄,隔著床帳照進(jìn)來,帶著幾分幽暗模糊。
可蘇好意一直不愿離開京城,又何況想要抽身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更何況,誰又能保證遠(yuǎn)走他鄉(xiāng)之后就真的能夠事事美滿如愿呢?
只是因為寄養(yǎng)在自己這里,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