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城是大秦王朝的一座大城,方圓約八百多里,疆域之大,位列大秦王朝都城前十。
作為大秦王朝的一座重城,滎陽城其實在整個虛靈界都頗有名氣,尤其是在中神州境內,無論山上修士,世俗凡夫,幾乎無人不知滎陽城中的飛天壁畫。
舒瑾然和卓宇明進城后,第一站就直奔滎陽城中聞名一州的飛天畫壁。
這飛天畫壁位于滎陽城城西,乃是相傳數千年前一位佛門高僧所雕繪。畫壁就只是以最普通不過的白玉石鑄就,那位高僧以一把石雕鑿和一柄小錘耗時三年,將那幅十二身飛天浮雕鑿刻而成,再以彩泥附繪其上,成就一面二十丈寬,十七丈高的恢宏壁畫。
據傳那位佛門高僧雕繪飛天圖時,已經大限將至,高僧雕鑿石壁時,口誦真經,后更是將自己羅漢金身割破,以真佛金血融入彩泥之中,涂描其上。三年中,高僧不飲不食,經聲不斷。畫壁完工之際,高僧的一身金血也流干殆盡,最后坐于壁前,閉眼微笑,輕念一聲佛號后,溘然圓寂。
世人皆傳,那名修為可能不遜釋門佛首的得道高僧將其一生佛門修行盡數融進于那幅巨型畫壁之中,其上的十二幅飛天彩繪個個飽含精神佛意,可度化人心。而且相傳這堵畫壁中,還蘊藏著三樁佛家機緣,若是有緣人得以參悟出那名高僧留于這十二飛天圖中的玄機,便能得到一樁造化。在滎陽城建城之前,據說有一名病入膏肓的老琴師來到這畫壁之下,本是打算于此等死,卻不想在一個雷雨夜晚驀然領悟了一縷佛意。一夜之間,老琴師大病痊愈,神色豐潤,絲毫沒有半點病痛之色。世人皆認為這老琴師便是得了畫壁中所藏的第一份福緣。
是故此后每日于各地慕名而來瞻仰的善男信女更是絡繹不絕,一些個為心魔所困的修道之人也多有前來欲借精純佛氣驅退心魔的。滎陽城因此畫壁存在,也是導致城中崇佛之氣大盛,成為了整個虛靈界信佛之人最多的城池。
傳聞釋門魁首的蓮花寺曾今就有諸多高僧提議將此畫壁搬遷去往佛門圣地,供萬千弟子感悟佛法,可佛首卻是力排眾議。佛首所言,與其搬回蓮花寺,不如留其在世俗中度化眾生。而當時最為贊同佛首觀點的聲音,恰恰是那位佛門叛逆,鬼如來。
二人穿過城中熙攘街道,左轉右折之下,來到了城西禮佛橋前。
這禮佛橋只是架在一處小河流上的一座尋常石拱橋,只是因為踏過此橋后,便是那飛天畫壁所在,故而命名禮佛。
卓宇明和舒瑾然雖然都非信佛之人,但既然途經這滎陽城,自然也要來見識下這極具盛名的飛天畫壁。
走過石橋,入眼便是那座宏偉的巨幅畫壁。
或許是佛法加持的緣故,數千年的歲月并未在那白玉石壁上留下太重的痕跡。石壁依然光潔白亮,甚至隱隱能看見一絲絲金色佛光繚繞其上。
十二身飛天雕刻形態相似,卻又各有不同。有頭戴寶冠,腰系長裙,彩帶纏肩,金鏈環項;有頭束雙髻,袒胸露乳;有身形瘦瞿,面目枯槁;有體態健壯,臉型豐園,頭有園光。十二飛天造型迥異,有頭下腳上,倒踢紫金冠,彩帶飄飛;有仰面朝天,扶搖而上;有雙手合十,面相悲憐;有結獅子印,作金剛怒目;還有屈指拈花,面露歡喜。其中還有多具畫像或持長笛,或捧箜篌,或腰懸長鼓,或懷抱琵琶。十二身像向四面八方飛散而去,彩帶飄飛,天花飄落,各有神姿。
舒瑾然一路觀看間,忽然驚現自己的心境不知覺中變得極其寧靜祥和,自己一身無時無刻不在流淌不息的精純拳意竟然在自己未曾察覺之中停了下來。看來這畫壁中所蘊含的佛意果然不同小可,竟然能讓自己一個七品武夫不知覺間便深深沉浸其中。那名雕刻此飛天圖的老僧是何等佛法境界更是不言而喻了。
轉頭間,舒瑾然突然發現卓宇明竟然沒有在身邊。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