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于什么都會一點的農夫來說,建房的大部分工作,比如打夯、圍墻、苫屋頂……自己都會干。
他們所缺的緊俏技術,就是在沒有鐵釘的情況下,只用木頭的榫卯結構搭建起房屋的框架。
只要有了一個穩定的木頭框架,恁房子就算“屹立不倒”了,房屋的其余部分都是圍繞它修建。
白蕓里附近的建筑,墻壁大多不承重,真正承重的都是作為“筋骨”的那些木柱和梁架,圍墻的主要目的是保暖和隱蔽性。
像他們前不久遇到的地震,里中多數房屋都沒有遭受什么大的損傷。
即使如路家的房子一般,有部分土墻垮塌了,整個房屋也依然不至于倒塌,到柱倒梁塌的程度,那房子才是真個會散架了。
是以,此時建房子最重要的就是一個靠譜的木匠師傅,其次是石匠,其余如篾匠、苫匠等,要根據修建房屋的規模來決定請還是不請。
如果是大戶人家起屋,就還需要漆匠和磚瓦匠等,柳家這個棚子,自然是用不上的,他們自己就可以充當“泥匠”。
曬干的竹子被剖成了均勻的長篾,像編制雞圈門一樣地編織成竹柵欄。
這樣的竹篾柵欄還要用許多,柳全得空時便和恁木匠兄弟一起編制。
作為夾在泥墻中的“筋骨”,他們對這竹篾柵欄的編織要求并不高,偶爾漏些略寬的縫隙也可以用泥土填補。
待夾墻編好,將均勻混合了沙石和秸稈的黃泥攪拌得半干不稀,涂抹在那竹篾兩側,一面土墻就那么慢慢地有了雛形。
由于要用來養蠶,柳全希望能夠將墻面盡量抹得平整一些,恁就要不止涂抹一層,好叫里外的泥殼能夠更加厚實。
夾草莖是為了叫泥土不易因為干燥變得稀碎而散架,夾沙同樣也是為了調和黃泥的膠性——這些比例怎么調整,需要有經驗的人根據氣候環境等因素具體把控。
婁翁便主要是來幫助柳全管控這些方面,其他幾家請來幫忙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建筑經驗,畢竟每年出去服徭役那也不是白干。
里層的粗泥抹完之后,待泥墻干個差不多,最表面還要用較稀的細泥漿再涂抹一遍——那就像水泥上完還要抹膩子一樣,能夠讓墻面更加平整光滑。
往后,他們都是要在一起養蠶的,這活計便干得仔細。
木頭的框架搭起來沒用多久,圍恁墻的工序卻用了將近一個禮拜。
沒有用磚,這墻壁待干透,實際也只有幾公分厚度,足夠擋風,保暖效果卻很一般。
到時候養蠶,萬一冷起來,還是需要在屋里生火盆。
如果是住人的房屋,恁竹篾還可以夾作兩層,里外前后都抹上泥土,就能更加厚實保暖——這造價就高許多,時間也不允許。
根據柳家人的要求,新建的蠶室不僅要有四壁,還要有門有窗。
一如柳全所想,這添加門窗的工序,比起棚子夾墻都更麻煩。
恁木匠在打好門框之后就已表示木材根本不夠用,只勉強湊上了一扇不大的小窗框子。
至于窗戶格子,實在沒有材料鑲嵌,就讓柳家用竹編的細篾柵子暫時對付了事。
四圍的墻壁建成個七七八八,屋頂的木頭框架也全部搭好,剩下就是柳家人毫不陌生的苫茅草屋頂的工作。
他們要用曬干的茅草編扎成草簾,給光溜溜的木頭梁椽穿上一層“衣服”。
但此時柳家已沒有時間管恁屋頂——農忙的季節到了,這事還耽誤不得。
劉木匠也要回家去料理家中農活,就連結算工錢的時間都不能等。
恁木匠與他們已算得熟人,便叫柳全請了椿升做保,在一塊自己削的木片上刻刻劃劃,一剖兩對半,給了柳家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