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之后緊接著五月初五,今年的夏收叫人忐忑惆悵,端陽節(jié)還要過得。
天氣晴朗,艷陽高照,蕓水沿岸到處都是人,河這邊是白蕓里的農(nóng)戶,河那邊就是狗忙里的鄉(xiāng)民。
農(nóng)人滿紛紛帶著自家的食物投入水中,祭祀先祖,兼祭河神。
食物的主角,自然是粽子。
粽子,沒有現(xiàn)成的買處,都得自己動手包。
采得了粽葉,淘洗干凈,柳奕和阿娘回家包粽子。
這粽葉有用葦葉的,也有用箬葉的。
箬竹在她們這里不太多,過了河去,再往南走得幾個里又更常見一點。
白蕓里本處連稻谷都不種,尋常更不見糯米,自然也沒有糯米粽。
最常見的粽子為普通黍粽,間或有加入紅豆的紅豆黍粽,小小包作牛角般的尖尖形狀,因而也稱為角黍。
黍米蒸煮得熟了很是黏糯,為了“便于克化”,農(nóng)家常用潔凈的柴禾燒制出帶有堿性的柴灰濾水,將黍米浸泡過這種堿水之后,蒸煮起來更容易軟爛,也易于消化。
對于在食物中加入灰堿這一點,柳家人不僅習(xí)慣了,而且自家偶爾熬磨芋、制作黍餌時也會使用。
除了祭河投角黍,避五毒、浴孩兒、捉水鴨、食紫蘇葉、飲菖蒲酒……也都是端陽習(xí)俗。
柳全跟椿家兄弟恁一幫爺們,趁著飲牛的功夫,帶阿融下河洗澡去了。
婦人們不能去湊那個熱鬧,作為女娃也下不得水,柳奕卻很有些躍躍欲試的想法。
等到甚時候沒人……
那好像也不太可能。
天氣暖和起來,趕鴨的、飲牲口的、打魚摸螺的人都多了,恁長的水岸,怎會沒人。
想游個泳都沒處游去,讓誰看見了只怕會被當成溺水的呢。
嗐!
柳奕覺著自己還是得有套泳衣,不管甚時候才用得上吧,有備無患嘛。
里間的櫻桃大多半熟了,初夏時節(jié),只用多曬幾個晴日,一顆顆黃色的小櫻桃便紅得艷麗起來。
這櫻桃成熟時最是皮薄肉嫩,在陽光下隱約透著一抹瑩柔剔透,兼有一種獨特的清新香氣,食過叫人口齒生津回味無窮。
人們形容年輕嬌俏的女子,天生得一張小嘴珠圓玉潤,甚至“不涂而朱”,便稱之為櫻桃小口。
“桃花面”、“櫻桃口”,“烏云”也似油亮長發(fā)……是大眾普遍認可的美人標配。
柳奕雖有幾棵洋櫻桃樹,也愛它們汁多味厚——但到了此時,亦會應(yīng)時應(yīng)景地認為,再好吃的車厘子,都不及白蕓里間土櫻桃樹上的半寸風(fēng)情。
不是說恁厚涂了油漆似的歐美大紅唇一般的洋櫻桃就不夠美,情致這東西,不僅應(yīng)時應(yīng)景,實在也見仁見智。
就像到了一定的時期,人們覺得幸福生活的標準就是“想吃什么有什么”,而不是如今這樣“有什么就吃什么”。
在這沒有大棚與暖房的時代里,人們都講究“時氣”與“節(jié)令”,啥時候吃甚樣飲食,一切都得順應(yīng)天時地氣。
人生在世一輩子,幾十年,看著挺長的,其實也不過就是多吃幾茬櫻桃,多包幾回粽子的事。
想恁孫大圣在五指山下歲月長,只用算算吃過幾回桃既可知過去了多少年——倘是在現(xiàn)代,它一定鬧不清楚自己究竟被壓了幾長時日。
渠郎今也沒來家里吃飯,徑直去了蒯家,聽聞得他家今日難得燉鴨,幾個爺們又要飲酒……芳娘便叫柳奕帶上一大串黍粽和煮好的雞蛋送去。
送罷了一趟,還得送二趟,山下還有婁家與椿家,一路皆得送到。
夏日以后,山中蟲蛇皆多,便連打柴都更得著意,不僅要將褲腳束扎結(jié)實,還要時常打草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