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交到我手上,跟著我讀書認字,學禮儀。
依此反推,你們李唐朝廷,想要所有的老百姓都不造你們的反,就得首先讓他們倉稟足衣食足。
所以,你們要的,不僅僅是可以平滅戰亂的精兵猛將,也需要能夠放大產出,讓老百姓倉稟足衣食足的技術人才。
我想請問,你們李唐朝班之上,可站著一位這樣的人才?”
于秋這個問題,直接讓李世民呆立當場了,朝廷取文官,文章寫的好,思想道德好,名氣夠大,基本上就過關了。
取武將,這只要武藝高強,懂得些兵法戰略,就過關了。
然而,卻沒有一個專門致力于放大老百姓產出的機構,類似司農寺這樣的衙署,實際上管的,其實是錢糧,每年春耕的時候,民部尚書發往國的勸農書,則是狗屁不通。
文章寫的花團錦簇,大字不識一個的老百姓是看的懂,還是聽的懂?解決了任何實際問題嗎?
沒有。
老百姓把更多的力氣投入到田地中,也并沒有能增加他們的收入,因為,糧食價格把控在世家大族手中,當他們承受不了越發增大的勞動強度的時候,他們就要跟著那些起哄的人造反,搞的朝廷幾乎每個月都會收到某一州,誰誰誰叛亂的消息,需要四處派兵鎮壓,消耗國力,形成了一個惡循環。
而真正有讓農業產出增大的技術誕生的時候,這些當官的世家子往往會把它弄到自己的家族去,藏起來讓自己用,因為,當大家的糧食緊張的時候,他們手上有多余的糧食,他們才能賺到更多的利益。
于秋的這番話,似乎讓李世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要不斷的放大產出,讓百姓們的物資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就沒有人愿意造反了,于是興奮不已的道,“朝堂上以前確實沒有善于耕種之人,不過現在有了啊!你不就是么,你來將這些放大產出的本事都教給大家,大家再去教給那些老百姓,讓所有老百姓都倉稟足衣食足,就不會再有人造反了啊!”
聞言,于秋用看傻子一般的眼光看向李世民道,“我把技術教授給朝廷,然后,那些當官的學去了,再之后,各個世家的糧食牲畜翻倍的增加,老百姓辛辛苦苦從田地里扒拉出來的一點糧食不值錢了。你覺得,這合適?”
“呃……”
李世民卡殼,房玄齡則是開口向于秋問道,“那咱們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于秋攤了攤手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朝廷的事情,又不是我的事情,說的好像你們能做朝廷的主一樣。”
“呃,這……”
房玄齡也卡殼了,雖然李世民回長安之后將會兼任尚書令,等于是朝廷的一號宰相。
但是朝堂上的事情,卻終究不是他一言能夠決定的,哪怕不做大的改革,只是讓一些種田厲害的老百姓去當官,也可能遭到大臣們的集體反對。
因為,這觸動了士族的利益,在士族的眼里,只有士族是能夠當官,哪怕是帶兵打仗的武官,亦是需要一些出身,或者實打實的熬出一些功勞來,才能走武官途徑。
一種無力感,壓在了李世民幾人的身上,那種自己找到了救國的良方,卻不得實施的感覺,讓他很壓抑。
不過,另一個他之前想到的問題,又在此刻冒了出來,開口道,“你想讓天下都知道你有高產的糧種,還打算將它賣出去,而能夠出的起錢買你手中這些糧種的,又都是世家大族和勛貴,那豈不是會達到和你剛才說的一樣的效果,讓世家大族掌握更多的糧食,老百姓手上的糧食卻變的更加廉價,這樣是于國穩定不利的舉措,你不能做。”
“于國不利,于我有利就行了啊!再說了,李唐的好地都是掌控在世家大族手中的,我不賣給他們種,賣給誰種?”
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