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與幾位老臣的討論很激烈,這也是他沒事就愛找這些老家伙們聊聊的原因,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老一輩的人精,并不比現在活躍在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差,只是,他們沒有趕上一個好時代,沒有受到最先進的教育而已。
所以李世民的收獲其實蠻多的,而當他們的街頭討論引來了更多路人的加入的時候,他的收獲就更加多了。
比如,一個叫李瑞的路人就提出,聯合執政聯盟現在的模式或許并不能長久,未來必須加大盟主的權力,至少,某些特殊領域的專斷權力,才能保證聯盟的穩定運行和公信力。
因為,每一個議員,都是有國籍的,有陣營的,有私心的,一旦聯盟做的某項決定,觸犯了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會想盡辦法反對。
現在各國的議員普遍文化水平還不高,見識十分短缺,一般是跟著大流走,以后可就不一定了。
當他們懂得怎樣給自己爭取利益,或者幫助別人爭取利益的時候,議會將會變成一個專門打嘴仗的地方,這會嚴重的影響執政聯盟的執政效率和決策的正確性。
如果于秋在現場聽到了這個人的建議,一定會給他伸出一個大拇指。
因為,后世西方一些議會制國家,就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在遇到大事的時候,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久而不決,其實都是在為自己背后的人爭取利益,這些拿著高薪的議員們,起到的作用就是浪費公共資源,耽誤大家的時間。
再比如,一個叫張虞的年輕人就提出,政府無需局限在財政結余里面做事情,也無需糾結財政結余。
夏國政府哪怕是破產了,就不運轉了嗎?
不會,它還是照樣會管理民生,欠下的債,可以用今后的稅收抵償。
所以,政府的管理也完全可以像經意企業一樣,在資金有缺口的時候,大量找銀行貸款,做一些更加能滿足社會需求的大工程,這樣能更快的推進社會的基礎建設和各方面發展。
且不說他們的建議在當下這個社會情況有沒有用處,至少他們的思想,對李世民有非常大的啟發,能夠打開他的思路。
在他們一群人聊的火熱的時候,于秋也正在跟自己的幾個兒子聊天談心,這是他最近飯后必須要做的事情,因為,幾個小家伙,正是樹立自己的三觀,自己的思想認知的年齡。
其中于堯就很主動,并且熱衷于政事,這與李秀寧平時的教育有關,他開口向于秋道,“父親,趙州的人口已經突破了三百萬,而且來自世界各地,錯綜復雜,今后我要如何治理趙州?”
于秋看了他一眼道,“誰說你未來要治理趙州了?趙州是你皇爺爺給你的封地不假,但是,千萬別把它當做你自己的私人產業,它是屬于所有參與建設趙州的人民的,你身體里的血脈,不足以承載這么大一片土地,它只能證明你是我和你娘的兒子。
至于怎么治理這樣一個人口繁雜,工業發達的州,你需要問的是趙州的人民,而不是我。
我其實并不建議你從政,但你若真是從了政,在施政的時候一定要記住,民意永遠排在第一位,因為你做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讓治下的人民過的更好,什么樣才是更好?他們自己覺得好,才是真的好。
趙州屬不屬于你,最終要看趙州生活的百姓,是不是真心擁戴你,說白了,是要看你做的每一個決定,是不是都對他們有好處。”
于堯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又有些疑惑的道,“可是,我們自己的利益呢?如果百姓的意愿,與我自己的利益有沖突,怎么辦?”
“這就得看,你是不是分的清楚,什么是利益了。
夏王府從夏國建立之初,就每年無償向國務院,軍隊,甚至社會各界有需要錢的地方,捐贈幾百萬貫,后來,是幾千萬貫,到現在每年上億貫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