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自以為是的活著又或者是渾噩著
看一場電影就以為明白了一個道理,讀一則故事就以為領悟了某個精髓,而更別說經歷了一件小事情就以為自己成長了。
其實張森想,真正限制人成長的便是“自以為是”這個大陷阱吧。
生活中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去學習,不管是為人處世,還是怎樣生活,都要好好認真學習。無論是保持態度,還是隨波逐流都自成一套道理。人們沒有資格去評價他人的態度與行為。
小孩子打碎了玻璃瓶,大人會斥責訓誡,小孩子縮在角落里默默的聽著,并深刻的留下了這段記憶,這樣做的后果很可怕,于是便不敢再這樣做,這便也是大人的目的,在小孩子心中留下畏懼,便不會再做這樣子的“錯事”。大人站在某個高度去批判小孩子,并教會小孩子道理。人們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孩子會打洞”,我想其中有部分原因來自于此吧,大人們教會了自己的孩子,他們所認為的對錯與好壞,小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觀意識之前,接受的是大人的思想,并逐漸形成了相似的思維方式與邏輯體系。
可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大人們卻往往容易將自己的夢想與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他們渴望孩子比他們自己優秀的多,渴望孩子比自己原有階層往上爬。
孩子,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又或者說是最不幸福的人類,在特定的年齡階段,他們只需要通過哭鬧或者撒嬌便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最能夠求啥得啥得階段,畢竟人們常說求之不得是最痛苦的一件事情之一。最不幸的事情不過在于沒有意識被動的接受著身邊人的思想,好的不好的,活在別人的評價與比較中(這是伴隨人一生的問題吧,被別人評價,可是這是小孩子唯一的認知標準)。
小時候盼望著長大,長大了卻羨慕小孩子。
可是光陰是條一去不回的人生路,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