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帶著三百弓箭手和三百刀兵一路沿著山腳趕到了要發動伏擊的地方。
來到這里之前他已經看過地圖和斥候偵查的情報。
但到了現場之后鞏義還是花費一番力氣進行了一次實地考察。
和地圖還有情報上的描述基本一致。
這似乎是一種無用功。
不過鞏義并不這樣認為,一名統帥在發動伏擊之前必須進行實地考察。
哪怕有詳細的地圖和情報信息,不親眼看到,就可能有意外發生。
斥候偵查情報和繪制地圖的時候是站在斥候的立場上的。
而將帥在設計一場伏擊戰時是站在指揮者的立場上。
或許只是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在指揮者的眼中都是足以改變戰局的存在。
而斥候很可能因為它的不起眼而忽略掉它。
所以鞏義認為,在伏擊戰開打之前,指揮官一定要去實地考察。
只是為了找出那一塊足以改變戰局的石頭。
二道梁是一個非常適合打伏擊戰的戰場。
山坡山很干凈,沒有那種非常突出的石頭。
“進入戰場,準備戰斗!”
“是。”
鞏義親自規劃了弓兵的位置,他對帝國弓兵的射程和視角等都非常了解。
對帝國弓兵的弱點也很清楚,所以對于這次前來保護弓兵的刀兵,鞏義也能安排的恰到好處。
萬事俱備,只待東風!
這一次伏擊戰的東風要如何掛起來?
還是得依靠神衛營斥候。
有了帝國戰馬協助的斥候已經囂張到可以在蠻族起兵面前挑釁的程度。
“嗨!一群廢物,快來追我啊!”
“你們不是草原上的野狼嗎?我看你們就是一群野狗!”
“一群娘們,回草原去奶孩子吧!”
……
神衛營斥候們的挑釁無疑對蠻族造成了破防。
他們的心態逐漸出現了變化。
“我要殺了他們!”
“你們別攔我,我要去教訓教訓那群順國崽子!”
“你們讓開,不然我的彎刀可不會躲過你們的脖子。”
“讓我過去!”
憤怒的蠻族騎兵最終還是沒有沖出來。
反而是后方的其他騎兵開啟對神衛營斥候的追殺。
這讓被罵的蠻族騎兵感覺胸腔都快要爆炸了。
太憋屈了,自己挨的罵,卻不能追上去。
后面的人明明什么都沒有做,卻沖了上去。
我要公平!我要平等!
但蠻族指揮官是不可能讓他們追上去的。
失去理智的人只能充當炮灰。
一追一逃之間,兩座千米高的山峰出現在神衛營斥候和蠻族騎兵的面前。
神衛營斥候毫不猶豫,跳下戰馬牽著它們走進了兩山之間的山路。
后面追擊的蠻族騎兵眼睜睜的看著他們消失在山路的拐彎處,卻不敢追上去。
這樣的地形簡直有毒,就差直接告訴你前面有埋伏,怎么能直接闖進去。
蠻族騎兵又不是傻子,這樣的計謀都看不出來。
鞏義也沒打算在二道梁偷襲蠻族。
誰說伏擊戰就一定要出其不意。
鞏義就是要告訴蠻族,我的伏擊就在山上,有本事你們就過來,要不你們就繞路。
只要達到目的,管它是不是伏擊。
隱蔽不隱蔽有區別嗎?
從拖延時間的目的上看還真沒有區別。
追擊神衛營斥候的蠻族騎兵猜測二道梁有埋伏之后沒有擅自行動。
而是等后面的蠻族主力上來之后才匯報了他們的推斷。
“下馬上山,必有蹊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