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有李應繼位順國才不會發生劇烈的動蕩。
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因為各種原因他們不愿意按照道理行事。
除非李過或者李洛能夠將王都內的力量全部整合完畢,才有資格和李應對抗。
畢竟李應手中不僅有一支絕對精銳的軍隊,此時還占據了隨郡和東南三郡,部分邊軍也接受應王的命令,成為李應手中第二支強大的軍事力量。
這是李過和李洛都無法相比的,李洛麾下雖然也有一支精銳,但與李應相比,猶如嬰兒在面對大人,同樣拿著刀對砍,你猜嬰兒能擋住幾刀?
......
滄羊郡,這里仍是神衛軍的核心,如果楊遠立國,那么國都便是滄羊城。
只不過滄羊郡的位置太偏僻,過于靠北,臨近草原,雖然不會對神衛軍造成軍事上的壓力,但并不利于楊遠對南方的統治。
尤其是以后神衛軍占領順國南方與更南方的楚國后,滄羊郡的位置就更不合適了。
新的都城已經開始規劃,現在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確定王都的位置。
沒錯,楊遠已經有了立國的基礎。
神衛軍現在占領的地盤已經遠遠超過了許多小國的面積。
稱王稱公都可以。
只是楊遠感覺現在建國還有些早。
“主公,不早了。
再晚就會對我們的內部造成影響了。”
被召喚出來的神衛軍和追隨者不會因為任何原因對他產生背叛的心思。
但隨著地盤的擴張,楊遠麾下出現越來越多的本土人才。
得需要考慮他們的想法了。
一個共同的目標是讓內部更加團結的基礎。
楊遠聽完沉思許久,確實,手下的人多了,想法難免也會變多,不能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想法就否定他們。
人才最寶貴的地方就是他們的思想。
那就立!
主公同意立國的消息正式在神衛軍內部傳播開。
最高興的當屬出身本土的文官。
本土武官們也很高興,但他們的戰功還不夠他們馬上封侯。
主要的戰功都是神衛軍將領立的,本土將領多是配合神衛軍作戰。
文官中能夠封侯的人本就很少,他們更加追求官位。
立國之后肯定會大肆封賞,高官之位也會多出來不少,這都是他們的機會!
既然決定立國,那么婚事就只能放在立國大典之后。
國事在前,家事在后。
張家也痛快的同意這個要求,都不用楊遠去說,自有人去張家與張修說明緣由。
對于楊遠要立國之事,張家的感情還是比較復雜的。
張修沒想到自己看著長大的老友之孫竟然能走到這一步。
此時他不知道自己給孫女找的這個夫婿是好是壞。
他相信楊遠不會虧待自家孫女,但她真的能當好王后嗎?
張修對孫女還是很了解的,也明白王宮之內的水會有多深。
內心復雜的張修送別了一位老友。
權勢真的能讓人變得年輕!
楊遠的地位越高,張修的朋友也慢慢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