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歷史上不缺少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例,但若是后人仔細想想,探求一下他們的想法。
他們真的愿意以少打多嗎?
有誰愿意用八萬迎戰二十萬?
又有誰愿意五百打十萬?
只不過是沒辦法而已。
如果能用兵力直接碾壓敵人,鬼才愿意用少于敵人的兵力去戰斗!
神武衛在洞庭郡休整了十日,一邊等待其他部兵馬到達一邊維持日常訓練。
楊遠趁著這個時機巡察了洞庭郡的官員的工作。
洞庭郡是乾國最后搶占的郡之一,比承安郡還要晚一些。
畢竟之前承安郡比洞庭郡還要靠北一些,那里才是乾、順兩方交戰的核心。
洞庭郡這邊只有當時還是民團的本土兵馬與順軍對峙。
雙方都很克制,洞庭郡又不是主戰場,投入的兵力也不多。
大家都在混,誰先動誰露出破綻的可能就大。
當時民團的主力都在趙龍手里,洞庭郡的民團將領倒是想立功你好,可惜沒什么機會。
手里的兵馬不太多,算不得精銳,只能說是合格,面對順軍的時候沒有壓倒性的優勢。
順國的問題雖多,但在士兵戰力上還是很強的。
最關鍵的是民團將領手中掌握的糧草物資太少,很難支撐一場激烈的戰役。
當時乾國一邊在承安郡和順國決戰,一邊占領北方諸郡。
要消耗糧草的地方太多,要不是承安郡有楊遠悄悄拿出隨身空間的糧食作為補充,神衛軍哪里有資本和順軍對峙那么久!
這一次南征為何非得楊遠出手才能勝利?
不是他有多么強大的指揮能力,也不是他有萬人敵的武力。
而是他手中有著源源不斷的糧食,兵甲,甚至兵馬。
這才是楊遠不可或缺的原因!
洞庭郡上下有一半的官員是原來順國的官員、學子。
仗打到后面,忠于順國的人早就跑到了南方。
留在本郡的都是不想背井離鄉,心中有些其他想法的人。
神衛軍也急需一批治理人才幫助他們治理各郡縣。
政務學堂和其他方式培養人才的速度趕不上神衛軍地盤擴張的速度。
現在乾國已經建立并且逐漸穩固下來。
朝廷中樞也制定了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
洞庭郡也應該有些變化。
楊遠借著聚兵的功夫巡察洞庭郡,就是想要看看郡里的官員有沒有大力推行朝廷的政策,有沒有貪贓枉法。
而且他還想看看,朝廷的政策到了地方之后適不適合當地的情況,有沒有變形。
新政推行的時間尚短,朝廷也就沒有派人集中巡視。
而且新政中很多政策都在滄羊郡和其他東北三郡推行過,很多大臣人認為只要管好吏治,其他的不用多管。
自古以來,新政的失敗有七成乃至八成要歸罪與地方官吏。
他們歪解扭曲了新政的政策,或為己利或為政見不同。
百姓們對新政舊政其實并不感興趣,哪個政能讓他們過的更好,他們就支持哪個。
新政往往就是宣傳的很好,結果施行一兩年甚至半年后就開始變味,結果百姓的日子比原先還難過。
這新政還能說是善政嗎?
楊遠非常明白因地制宜的道理,就算是在滄羊郡施行的很好的新政,到了其他郡縣就不一定了。
除了人不同之外,環境也很重要。
洞庭郡與滄羊郡的環境差異就很大。
滄羊郡多山,洞庭郡多水。
洞庭郡內三成的面積都是水,剩下七成還有三成是山嶺矮丘。
耕地面積比較少,農民較少,漁民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