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帶著她的樂隊,穿過演播室旁邊的草坪。
她轉頭看向依舊擺放在戶外舞臺中間的大廣告牌。
牌子上面一共有八個名字,每個名字下面都貼著兩個樂隊的標志。
這是第二現場前幾天錄改編賽戶外部分的殘留。
1v1改編賽的規規則并不復雜。
第一期31進16的晉級賽過后,16支進入第二輪的樂隊,兩兩對決,雙方互選,互選完成后,再抽簽決定順序,從節目組選出來的八個歌手中,挑選一位來改編。
在樂隊互選階段,麥子選了沒人想碰的舌劍。
她覺得自己是強者,所以要向更強者沖鋒。
而馬一個在選擇歌手的時候,選了孟時。
這是尊重。
因為他知道,如果沒有孟時,現在這些樂隊應該正在參加一場,華石公司舉辦的,名為搖滾不死·麒麟永生·萬里黃沙紀念樓三全國巡回演唱會的鬧劇。
馬一個對孟時并不了解,但這并不妨礙他在這個環節,用一搶孟時的方式,表示對他的敬意。
跟馬一個一樣想法的還有另外兩支老牌樂隊。
孟時雖然在主流大眾中不出名,但在能靠搖滾養活自己的全職樂隊里,這貨還有那么些聲望。
這樣的背景下,老秦先是堅持把在圈外毫無名氣的孟時,跟其他七個實力歌手放在一起,擺到舞臺上供16支樂隊選擇,又極力促成孟時和老五幾人再合作。
這步棋走的,可以說很老辣了。
想象一下,第一期節目結束,放一些第二期改編賽的預告。
當這些樂隊在節目中談論孟時,言語中不時透露敬意的時候,屏幕后面的觀眾則一臉懵逼,孟時是誰?
孟時是誰?這是個能引起巨大談論的話題,也是一個開始,老秦可以用它干很多事。
麥子不知道孟時名字出現在這里的背后,老秦和賈樹道之間有幾層博弈。
她對這個節目有自己的思考。
路燈在第一期節目中排在第八順利晉級,麥子雖然感覺挺滿意,但心里覺的這個票數可能并不真實。
不是排名高低的問題,而是究竟是誰決定排名的問題。
麥子骨子里是個陰謀論者,她腦子里對這個世界充滿猜忌、憤怒。
在她看來《樂隊》的錄制現場,如同一個小型社會,遍布規則。
《樂隊》的投票規則很簡單。
投票人被稱為樂迷。
樂迷分成三個部分。
100個像張麟均、江由這樣在網上報名,節目組挑選來現場,質量參差不齊的“大眾樂迷”。
大眾樂迷每個人能投1票。
這個稱呼,表明了這部分人,并不需要真正了解音樂運作的原理。
麥子認為這并沒有什么不好。
音樂,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就行,這是天然的審美——大眾審美。
雖然大眾審美會被一些工業化生產的旋律麻痹,但時間一久,審美的本能就會對這種旋律感覺厭煩,不過這種本能厭煩,很快又會被新的換湯不換藥的旋律取代,不斷循環。
大眾太容易被欺騙了。
他們只需要依靠自己的喜惡來做出選擇,看似握著決定權,其實真正擁有的不過只是一點參與感。
好在這種連包裝都不精美的參與感,就已經足夠讓他們滿足。
所以,大眾樂迷身處底層。
在大眾樂迷上面是20個由livehoe主理人、樂評人、媒體,組成的“專業樂迷”。
這部分,每人5票。
這是中層,可以被各種因素左右。
然后就是五個“超級樂迷”,每個人有1到10票的選擇權。
五個人里面常駐的三位,分別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