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管家搞不清宗舒為何如此高興,不就是個中年人嘛,看起來平平無奇的。
只不過就會種些莊稼而已嘛,一個南方人只會種水稻,到北方來,有什么用處?
宗舒心目中,陳旉是北宋真正的農業技術大牛。
古代科學家中,陳旉是最不出名的一位,但他對農業的貢獻卻是無人可比的。
在宋、元、明時期,陳旉的地位堪比水稻專家袁隆平。
陳旉是士大夫出身,因看不慣官場上的爾虞我詐、互相傾軋,二十多歲就辭官歸田。
從此,他睛耕雨讀、種藥治園,致力農桑,在古稀之年寫成《農書》三卷,一萬多字。
《農書》主要講述水稻的種植技術。
這種技術不是過去那種宏觀描述,而是細而又細,普通農人也看得懂。
比如整地,他對高田、下田、坡地、葑田、湖田與早田、晚田等不同類型田地的整治都有詳細論述。
陳旉講到在坡塘的堤上可以種桑,塘里可以養魚,水可以灌田,使得農、漁、副可以協調發展。
這就很有現代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的味道。
宗舒急于見到陳旉,就讓曹宗申去找。
不一會兒,曹宗申就找來了陳旉和林靈素。
林靈素告訴宗舒,他和陳旉很是熟悉,過去曾討論過道法。
陳旉還是個道人,自號“西山隱居全真子”,又稱“如是庵全真子”。
陳旉在農學方面的成就掩蓋了他在道學方面的研究。
陳旉之所以這么順利地從南方來到汴梁,一方面是出于宗舒給他拋出的研究課題,同時也是林靈素的關系。
宗舒拋出的研究課題是在北方種水稻。
陳旉感到不可能,但宗舒的信,又偏偏說得又頭頭是道,于是他就想來汴梁和宗舒進行一次辯論。
宗舒上來就給陳旉施了一禮,陳旉連忙還禮。
陳旉之所以前來,還有一個原因是宗舒太有名了,他在道術上竟然挫敗了國師。
再加上《大宋時報》連載的故事在南方已經傳開,陳旉也想見一見這個傳奇人物。
一到宗家,陳旉就急不可耐地去了大宋科學院。
陳旉和宗舒剛好走了兩岔。
到大宋科學院粗粗看了看,林靈素給他介紹了學院的情況,特別看到他們從海帶當中提取碘單質。
在南方城市特別是沿海地區常見的海帶,價格非常低廉,大宋科學院的人居然能制作碘伏。
林靈素還說,海帶同時還可以制作味精,這個在大宋科學院看不到,需要去宗家的作坊。
陳旉當然吃過味精,于是對宗舒更加感興趣。
大宋科學院的學員居然還有銀子可拿,這實在是讓陳旉沒有想到。
宗舒給他承諾,如果他在大宋科學院留下來,就給他高薪,他有些不敢相信。
實地一看,果真如此。
大宋科學院的名字是陛下題的,太子當了院長,由此可見,朝廷對于百工特別是對于農業科技的重視。
進門處兩塊大石上刻的字讓陳旉印象十分深刻。
農業,乃立國之本;科技,乃強國之基。
自己不就是搞農業的嗎?
正是這句話,讓陳旉感到來對了地方。
這應該是他一展才學的所在。
剛剛喝下一口茶,陳旉就切入了他的農業領域,直接問宗舒懂不懂水稻。
宗舒一笑,這個時候的稻子,他再熟悉不過。
北宋中期,福建地區首先引入了來自越南的占城稻。
這種稻子高產、早熟、耐旱。“不擇地而生”,適應性特別強。
更加經濟的是,其生長期短,自播種到收割僅五十多天。
“耐旱?”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