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王翦為李青重新揭開了長平之戰那片塵封的歷史。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1年,秦國大將王齕攻占上黨之后,秦國再次開啟了對趙國的戰爭。
當時秦趙二國在長平展開了激烈的廝殺,趙國老將廉頗設下三道防線,死守長平,王齕久攻不下,這場戰斗,一直打了三年,雙方互有死傷。
表面上,雙方是不分勝負,但實際上,如果一直耗下去,敗亡的一定是趙國,因為趙國已經無糧了,三年時間,趙國耗去糧草無數,趙國的國力不及秦國,秦國可以耗下去,可趙國不行。
就在這樣一個情況下,趙括臨危受命,代替廉頗成為了趙國的主將。
趙括是一個很恐怖的年輕人,他的戰術,在于一個攻字,趙括抵達長平后,一改廉頗在時設下的守勢,而是采取了進攻,在他的帶領下,趙國軍隊爆發了強大的戰斗力,王齕將軍三戰三敗,秦軍連退四十里,方才挽住潰勢。
王齕將軍戰敗,選擇了死守,趙括領兵截斷秦軍糧草,逼秦軍出來決戰,王齕無奈,領兵出戰,雙方大戰于上黨,這一戰,打得王齕丟盔棄甲,最后,領著兵馬退回上黨郡,死守不出。
趙國攜大勝之勢包圍上黨,秦軍兵無戰心,這個時候,昭襄王只得調來武安君,讓武安君前往上黨,接替王齕統兵。
白起到了上黨之后,先是與趙括進行了一場試探性的交鋒,這一戰,雙方沒有分出勝負,白起不論怎么指揮秦軍進攻,都被趙括指揮的趙軍截住,而趙括的進攻,更是讓秦軍連連潰敗,如此強勁的對手,縱觀白起戎馬一生,也是第一次遇到。
白起敏銳的感覺到了危險,趙括年紀不過二十,便已經如此了得,一旦此人徹底成長起來,那么對于秦國來說,那將是致命的隱患。
白起決定將隱患滅殺在萌芽中,于是定下了誘敵之計,故意帶兵與趙括交戰,然后一路敗退,將趙軍誘到沁河,然后派人截斷趙軍糧道,斷掉趙軍的糧草。
李青聽到這里,忍不住插嘴道“這么說起來,這趙括的確是紙上談兵,雖然有些本領,但畢竟都是空談啊。”
王翦臉上露出一絲苦笑,然后說道“世人都以為趙括是中了武安君的計,然而實際上,趙括是將計就計,他要讓秦軍從詐敗變成真敗,至于所謂的糧道,當時趙國早就沒有糧草了,當時趙軍的糧草,都是趙括帶兵劫掠秦軍糧道得來的。”
趙軍抵達沁水之后,突然不再理會敗退的秦軍,而是轉道往河內而去,趙括居然想要帶著趙國軍隊打入秦國腹地。
當時秦軍主力都在上黨一帶與趙軍決戰,秦國本土的兵馬不多,趙括這一下,嚇得昭襄王趕緊招募大秦所有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入伍,前往河內,抵御趙軍的來犯,一面急調武安君回援河內。
就在昭襄王在河內準備死守的時候,趙括卻又設下伏兵,將趕來支援河內的秦軍先鋒圍困。
雙方展開了死戰,趙國軍隊悍不畏死,接連對秦軍展開了沖擊,秦軍且戰且退,戰死大將數十員。
說到這里,王翦臉上露出感慨之色,說道“我大秦傾盡全國之力,與趙括相持,趙括不僅不敗,反而越戰越勇,趙國軍隊在趙括手中,爆發出了難以想象的戰斗力,武安君親自帶兵,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趙國軍隊在趙括的帶領下,來回沖擊秦軍陣型,秦軍士兵死傷相藉,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也許,秦軍真的會敗在趙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