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未央宮北闕。
西漢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地方。
自漢初劉邦定都長安,并命令酂侯蕭何興建長安城起,未央宮北闕便開始了其神圣的歷史使命。
在西漢歷史上,無數次底層與皇帝的直接對話,都發生在北闕。
在原本的歷史中,再過四年,北闕就將發生一件后世為人交口相傳的佳話——緹縈擊登聞鼓而天子出,感緹縈純孝,赦免緹縈之父太倉公之罪責;隨即廢除肉刑。
再遠一些,景帝殺晁錯而未能使諸侯聯軍退兵后,同樣是在未央宮北闕,向長安臣民下達了自己誓死不降的決心。
到了武帝朝,太子劉據發動兵變,依舊是在未央宮北闕鼓動長安百姓擁護自己(武帝常年居住于長安城外的建章宮)。
在皇帝、貴族及平民都嚴格隔離居住的長安城,未央宮北闕存在的意義,類似于后世的“領導人信箱”——當有臣民受冤而無處可言說,非要皇帝出馬不可時,北闕下那枚登聞鼓,就成了唯一的希望。
除此之外,北闕還起著威懾外族的作用自武帝登基起,凡匈奴有使來漢,都是經北闕而至司馬門,再由司馬門入未央宮;至于目的,自然是武帝爺想在北闕寬敞的廣場上,向死敵展示肌肉——閱兵。
不嚴謹的說,未央宮北闕之于西漢,幾乎等同于天安門之于天朝。
此時此刻,西漢的天安門前,正發生著一件注定將要載入史冊的事件。
——本該立于北宮墻上的皇帝劉弘,此時卻領兵駐足在北闕外,仰望著那近六丈高的宮墻;而在本屬于他的位置,太尉周勃面色變幻的俯視著宮墻下,將北闕塞得滿滿當當的數千北軍將士。
數十日前,同樣是這些北軍將士,同樣左袒而高呼“扶保劉漢”,在這北闕之下,與呂產的南軍廝血拼殺。
只不過當時,自己是站在這伙北軍將士的身前,高舉手中長劍,以“拯天子于水火”之名,殺入這未央宮。
現在,曾經需要自己拯救的天子,卻同樣持著長劍,同樣高呼“劉氏左袒”,屹立在未央宮外。
到底是哪兒變得不一樣了呢···
“事已至此,該當如何是好啊?!!”
耳邊傳來丞相陳平焦急的詢問聲,將周勃神游方外的意識拉回,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北闕下,那孑然而立的矮小身影。
長久領軍的經驗,使周勃想要開口呼喊些什么,以提振愈發低迷的士氣;可那矮小的身影與記憶中,惠帝兒時的模樣高度重合,使周勃一時之間不知該說些什么。
當年,高祖皇帝要廢惠帝儲位而立趙王,呂后托留候請來商山四皓,為時為儲君的惠帝站隊時,年不過十四的惠帝,也是像眼中這個少年一般,矮小,瘦弱,卻自信的挺直腰桿,直視著高祖皇帝的雙目。
是了,宮墻下的小皇帝,應該也快十四了···
“陛···閣下這是何故?”
話一出口,周勃才反應過來饒是自己再怎么不愿意承認,事實都不可辯駁——在內心深處,劉弘依舊是皇帝,是這大漢江山的主宰。
聽聞周勃綿軟無力的“叫宣”,一旁的劉興居眉頭不經意間一皺,暗含深意的看了眼身后。
身后滿臉糾結的將官見此,只好深吸一口氣,感覺胸膛的劇烈起伏稍艾,便上前向宮墻外喝到“閣下莫不是忘記了,當日于未央宮中所言?”
一聲高喝,宮墻上惶恐不安的朝臣們心中稍安是啊,這位都承認自己不是惠帝的兒子了,大家這也是為了劉氏著想,才迎立得代王嘛!
就連周勃聞言,也是從迷惘中走出,面色重歸威嚴。
宮墻之下,劉弘一把甩開身邊兵士的攙扶,手撫熾痛的胸口;瞪大眼睛,惡狠狠盯著宮墻上影影綽綽的人群。
即便不知出聲者何人,劉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