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事,劉弘原本就只有三種選擇。
一,對田蘭含糊其辭,敷衍一句‘朕派人再去去查’,然后裝作對糧價毫不知情的模樣,轉身回宮。
二,不管田家死沒死人,百姓挨沒挨餓,上了宮墻便振臂高呼,呼吁百姓殺上城墻,殺死陳平,然后隨劉弘一起肅清長安!
很明顯,劉弘選了第三種選項。
因為,不管如前者那般和稀泥,還是如后者那般鋼烈不屈,其利弊都相當明顯。
——和稀泥,劉弘自是可以繼續安穩的做傀儡,等待那支集劉弘所有希望于一身的軍隊到來;但無論是出于本心,還是出于政治,出于理性的考慮,這都是一個極不明智的選項。
作為皇帝,尤其是從后世穿越過來的皇帝,劉弘必然不會允許華夏貴胄忍饑受餓,甚至成為無情君王手里的一次性槍桿。
即便完全不考慮個人情感,劉弘也不可能放過這么一個收買民心,建立威望的機會!
——呼吁百姓追隨自己兵變,劉弘確實有不小的機會獲勝打下武庫,以武庫的武器裝備百姓,然后一舉掃清所有敵對勢力。
但一旦失敗,歷史就將被矯正,幾十年后,太史公的史記里依舊會出現那一句上非劉氏之,不當立,諸侯大臣乃立代王。
且無論成敗,戰斗過程都必將慘烈無比;被武裝起來的百姓將饑腸轆轆的對上北軍,與關中子弟兵,親朋鄉鄰,乃至于自家后輩子弟戈矛相向。
北軍和長安百姓之間的感情,會向仇人的方向急速發展,禍亂過后,關中亦將生靈涂炭。
更要緊的是,如此巨大的政治事件,將對漢家政權的形象造成極大破壞!
——皇帝率領都城百姓,與拱衛都城的禁軍廝殺,最終清洗朝堂or被朝堂清洗···
漢官威權,將在不遠的將來形同虛設,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難度將劇增,中央集權更是無從說起。
所以,劉弘不能像后世的小說里一樣,虎軀一震,王霸之氣一散,就帶著老百姓aaaaaa殺向自己的禁軍。
誠然,今日之事,幾乎必定會刺激陳、周二人為首的誅呂功臣集團,使他們鋌而走險,不惜斗膽弒君!
但權衡再三之后,劉弘還是決定無論如何,將矛盾摁在臺面下。
——要知道在長安百姓,乃至于朝堂相當一部分底層小蝦米認知中,過去幾個月,長安就發生了三件大事呂太后駕崩,呂氏謀逆被諸侯大臣平亂,汝陰侯弒君被殺!
除此之外,對劉弘如今的境遇、漢家朝堂的局勢,百姓幾乎一無所知。
劉弘恨不得寢其皮、食其肉的陳平,是百姓眼中的老丞相。
劉弘深深忌憚,時刻提防著的齊王劉襄,是不遠萬里殺入長安,扶保劉氏江山的忠臣。
曾在未央宮正殿喊出那句‘上非惠帝子’的周勃,更是平定呂氏叛亂的英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劉弘突然喊一句‘丞相、太尉皆亂臣賊子!’就必然會讓百姓陷入疑惑——丞相和太尉可是開國老臣啊!怎么可能是亂臣賊子?
哦···陛下這是卸磨殺驢,薄待老臣啊~
從此以后,從未央宮發出的政令,就將變成百姓飯后的笑談——嘿!瞧瞧!那刻薄寡嫩的稚童又頒亂命了!
關東諸侯王見此狀況,再聚在一塊兒喝頓馬尿,也不難生出這樣的心思這丫都能做皇帝?
我上我也行啊!
真到那個地步,那劉弘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在未央宮里捏幾十年泥巴,然后從奉常領走一個‘漢孝荒皇帝’的蓋棺定論。
而劉弘無論是最初率北軍入宮,還是后來在朝堂上跟陳平爭權奪利,亦或是今天這般大秀演技,都不忘給出一個合理得借口,讓事情在表面上看起來屬于‘合理’范疇;陳、周二人亦是完全配合劉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