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飛散的心緒拉回,劉弘略帶些疲憊,揮手令何廣粟退下。
最終,劉弘對何廣粟的處置是:下不為例,天亮之后再從安門回城。
雖然劉弘已經有了開山禁的打算,但畢竟還沒有成行,此時的法律明確規定,不允許私自砍伐樹木;劉弘也不希望法律秩序遭到破壞,所以只能以皇帝身份,強行赦免了何廣粟的罪。
這個長安底層百姓的現狀,使劉弘得到很多啟發,例如:劉弘知道了現在的底層百姓,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糧食不夠吃,土地不夠種。
要想解決田畝的問題,就需要開荒;不止耗時長,見效慢,也同樣會增加百姓的負擔——這種國家帶頭進行的工程,都是需要百姓無償勞作的!
即便到了后世二十一世紀初,偏遠些的山村也同樣有這種無償勞動存在——徭役。
百姓自己承擔食、宿,為基礎建設如挖渠、修路等工作,提供免費無償的勞動。
這就與劉弘地初衷背道而馳了——劉弘不能為了減輕百姓以后的負擔,而增大百姓現在的負擔。
所以,就只能從糧食產量方面下手了。
此時的百姓,口糧普遍以粟米為主。
粟米,好種植,對氣候、水分的要求都不是很高,也不需要精耕細作,只需要在春天撒下種子,在夏天的時候灌溉幾次,偶爾除除蟲,清理一下雜草,到秋天就可以收獲。
但粟米的產量,卻并不算高。
或許對現在的百姓而言,粟米接近三石的產量已經不低,但劉弘十分清楚:即便是在最優秀的土壤環境下,粟米的產量上限也不會超過五石。
漢一石合一百二十斤(漢斤),大概等于三十千克;而如今絕大多數田畝,其粟米產量普遍在三石左右。
如上、代等苦寒之地,量產更是會低至每畝兩石,甚至一石半。
即便按三石計算,此時粟米的畝產也不過九十千克而已。
在后世,小麥的產量是多少?
自然條件下,每畝四百至五百千克!
后世一畝約667平方米,而此時的一畝,寬一步,長二百四十步;一步約一點五米;也就是說,此時的一畝,約為540平方米。
即便排除后世小麥的改良、進化等因素,如今的原始版小麥,其產量上限也遠高于粟米。
此時,小麥也是有種植的,只不過沒有什么人愿意吃——因為此時的麥粒,并不是磨成粉再和面,而是直接成粒蒸、或煮食。
那口味···只能用無以言表來形容!
只要沒有淪落到餓死的境地,百姓一般不愿意吃蒸煮的麥飯。
所以,要想讓百姓接受小麥作為主要口糧,就需要解決麥粒磨粉的問題,即:發明磨面用的石磨。
這就屬于技術范疇了,劉弘身上還算小有余財,還是有能力去研發的。
將糧食的事暫且放下,劉弘稍側過頭,打量著滿臉沉思的柴武。
今天這一出,明顯是柴武試圖通過何廣粟,來探劉弘的品性。
——如若不然,柴武根本沒有必要以上將軍之身,將一個普通百姓交給劉弘處置;直接送廷尉,都算柴武難得奉公了。
看著柴武略有些凝重的神色,劉弘暗自一笑:看樣子,這位上將軍對自己,不是很滿意呢。
不過,劉弘并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想法:作為后世人,劉弘不可能向此時的掌權者那般冷血無情!
起碼對底層百姓,劉弘做不到冷血無情。
當然,劉弘也沒有傻到為了自己這一點追求,就耽擱了正事,讓自己貼上‘仁弱’的標簽。
正思慮著,柴武略有些沉重的聲音傳來:“陛下,長安城中,竟已混亂至斯?”
聞言,劉弘頓時一愣,不解的看向柴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