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邊墻之首患者,乃軍糧之缺!”
斬釘截鐵的說出自己的看法,柴武便目光灼灼的看著劉弘,等待著劉弘地答復。
——凌晨時分,柴武派人拿下杜氏滿門之后,在杜氏分散于關中的二十多處‘莊園’中,搜集出將近六十萬石粟米!
作為手握兵權的重將,柴武自是不敢動私藏這批糧食的主意;不過,旁敲側擊的爭取一些軍糧,還是有可能的。
劉弘聞言,卻是陷入沉思之中。
漢初邊防部隊軍糧緊缺的問題,嚴重到在史書上都有所記載文帝十一年,太子舍人晁錯呈上《論貴粟疏》,其中便提出了‘納粟授爵’之法。
——百姓向邊塞輸送一定數量的糧食,便可以換得相應的爵位,或者贖罪。
而這個想法的提出,源自于文帝劉恒的一個愁苦邊防部隊明明具備不低的戰斗力,卻總是因為軍糧的問題,而喪失將匈奴入侵者包圍殲滅的戰機。
光從這便能看出,漢初邊軍軍糧緊缺的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身為后世人的劉弘也很清楚充足的軍糧,不僅僅是軍卒戰斗力的保障,也是軍隊保持忠心的前提;肚子都吃不飽的兵士,即便可以為愛發電,熱愛祖國,也不會有力氣在戰場上殺敵。
而在現在,這個敏感的時間點,邊墻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出問題的。
沉吟片刻,劉弘便疑慮道“若朕撥錢若干,許邊墻之將官購粟,以充軍糧···”
話還沒說完,劉弘便自顧自搖了搖頭——對軍隊而言,劉弘要時刻保證‘恩出于上’,即軍卒必須無時不刻的體會到,自己吃的每一粒糧食,都是劉弘給予的。
如果撥款,允許邊防將領自己去買糧,就有可能導致底層士卒會產生一種錯覺軍糧都是將軍去買的,是將軍給的。
在這個沒有電報,信息網絡僅靠八百里加急維持的年代,劉弘絕對不能讓這種事發生。
這樣說來,晁錯的提議,無疑是最好的辦法了···
“軍糧之事,待朕思慮再言;除此之外,可另有隱患?”
既然短期內無法解決,那就只能將軍糧的事先放下;現在最重要的,還是邊墻的穩定。
聞言,柴武心中暗道一聲可惜,心下也大致明白了劉弘的關注點。
“陛下,今邊墻戎卒幾近二十萬,然邊墻甚廣;胡虜每攻之,必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而邊軍過于分散,無從合兵一處。”
“貿然合兵,則有顧此失彼之虞。”
說著,柴武面色也是鄭重起來“太祖高皇帝設飛狐都尉者,亦念及此,方令臣為邊墻之犄角,胡從何來,臣便支援何處。”
聽著柴武解析邊防局勢,劉弘的眉頭漸漸凝結在一起。
情況,比劉弘想象中還要嚴峻。
二十余萬邊防大軍,零零散散分布在長達近萬千里的長城一線,即便按每十里一處據點來計算,也不過二百人一隊。
這樣一來,邊防部隊的作用與其說是守衛者,倒不如說是報信的哨衛——真有匈奴人入侵,二百人的作戰小隊,根本就不夠匈奴騎兵集群塞牙縫!
更何況,長城一線的守軍,根本不可能處于方圓十里沒有支援的境地;而是二里一烽,五里一燧!
也就是說,漢家二十萬邊防大軍,其實就是散落在整條長城上,每隊不過幾十人的哨兵;哪里受到入侵,都只能由飛狐軍馳援。
這就使得,飛狐軍對邊墻防御,具有無與倫比,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唉···”
哀嘆一起,劉弘不由滿臉苦澀起來“朕本以為,可調卿入朝,以助朕一臂之力呢。”
但現在看來,柴武根本不能動!
非但不能召回長安,還要大力支持,才能保證朝局不甚安穩的這幾年,邊墻能別出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