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來,即便劉交來了,劉弘也不確定能否得到劉交的支持——畢竟楚國和齊國接壤,劉交和悼惠王一脈的感情,無疑比遠(yuǎn)在關(guān)中的孝惠皇帝一脈更近一些。
所以,在嘗試性的召楚王劉交入長安的同時,劉弘習(xí)慣性的準(zhǔn)備了第二套解決方案,即劉交未能來長安,或不支持劉弘的前提下,這件事應(yīng)當(dāng)如何處理?
如果真到了那一步···
悼惠王一脈,劉弘還真是非封不可!
即便在原本的歷史上,文帝入長安繼大統(tǒng),也未能躲過這一遭——封劉興居為濟(jì)北王,劉章為城陽王,劉辟光為濟(jì)南王,劉志為淄川王,劉卬為膠西王,劉雄渠為膠東王···
文帝分封之后,悼惠王一脈光是劉肥的兒子中,諸侯王便已達(dá)到七個!
劉肥的十三個兒子,七人為王,余下六人,也盡皆為侯!
而這一世,劉弘?yún)s萬分不愿讓悼惠王一脈出現(xiàn)‘一門七王六侯’的狀況了。
因為在景帝朝的吳楚之亂中,悼惠王一脈的七位諸侯王,直接參與叛亂的就有四個!
其余三個,也并非明哲保身,而是要么被王相奪了兵權(quán),被軟禁,要么就是被駐扎滎陽的大將軍竇嬰堵在了家門口。
這樣一家子在歷史上有‘反叛’案底的奇葩,劉弘又怎么可能讓他們成為諸侯王?
再者,歷史上的文帝封這七人為王,并非是在原本由中央直轄的郡縣,或者其他諸侯國中裂土,而是直接將齊國分成了七份,讓這七人分而王之。
也就是說,劉肥一脈的諸侯王雖然從一個變成了七個,但實際掌控的疆域并沒有實質(zhì)性改變,依舊是漢初的齊國那片土地而已。
可劉弘?yún)s相當(dāng)不樂意這么做。
因為無論是歷史,還是后世的知識儲備,都明確的告訴劉弘擋在中央集權(quán)前的第一個障礙,就是分封諸侯勢力!
將原本形單影只的齊國一分為七,讓劉肥的七個兒子堆在一起,守望相助互為犄角,那對劉弘將來的削藩,無疑會大幅提高難度。
若是將悼惠王一脈的這幾個表哥封王邊地,劉弘更是不愿意——無論是文帝的寬和政策,還是景帝粗暴的削藩,漢室諸侯王問題,永遠(yuǎn)是和匈奴人的身影一起出現(xiàn)的!
萬一將來,這個被劉弘親自封往邊墻的諸侯王,為了遠(yuǎn)在齊國的兄長心下一橫,去引匈奴人入關(guān),那劉弘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齊國不能裂土,邊墻又不能封,剩下的選擇,便只有關(guān)東內(nèi)陸了···
但關(guān)東,別說是裂土封王了,就連名義上屬于中央直轄的郡縣,長安實際上能達(dá)成的掌控力度都十分有限;至于已存的諸侯王國,更是在關(guān)東扎堆成一片!
劉交的楚國,劉濞的吳國,劉長的淮南國,吳臣的長沙國;都不是劉弘所能觸碰的!
“唉···”
“若楚王不愿出面,就只能先委屈朕那兩個弟弟了···”
關(guān)東內(nèi)陸,劉弘唯一能做主的諸侯國,只有弟弟劉武的淮陽國,以及劉朝的常山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