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大將領兵出戰,自是要出于避諱,以及彰顯自己‘清貧’,而坐視這些‘志愿部隊’吃自己攜帶的干糧;但劉弘御駕親征,就不能那么小氣了。
——好歹人家也是沖著劉弘御駕親征,沖著支持老劉家來的!
用此時的價值觀來說,就是‘不能讓功臣義士寒心’。
而戰時機動狀態下的士兵消耗,更是讓劉弘感到駭然——每人每月兩石粟米,這個沒錯;但除了粟米,軍隊還要吃肉!
起碼五日一次的肉食補充,才能讓士卒有足夠的體力進行高強度機動,并以水準線以上的體能狀態,準備隨時可能突發的戰斗。
所以,劉弘大軍實際上要承擔的后勤,并不是原本計劃中的‘一萬五千人’的份額,即每月三萬石軍糧,外加各式物資;而是足足十萬人的份額,光是軍糧,就要每月二十萬石!
除了粟米,以及各式醬、醋布、干糧等物資,每個月還需要牛百頭,羊五百!
回想起年初,通過掃除關中糧商巨頭,才拉回少府府庫的六十余萬石粟米,以及糧食保護價耗費數個月才得到的十幾萬石粟米,劉弘頓感一陣心絞痛。
——只要大軍在外滯留三個月以上,那安陵杜氏,劉弘就等于白抄了!
劉弘率軍出征,從長安到蕭關這十幾天,就已經消耗了足足十五萬石粟米!
后續輜重,也仍舊源源不斷的自長安運送而來。
算上其余各式后勤物資,以及在漢室頗為珍貴的牛羊牧畜,大軍光是過去十幾天的開銷,就達到了三千萬錢之巨!
按這種情況推算,待等戰爭平息之時,將有至少一萬萬五千萬錢,近五十萬石粟米消失在少府賬簿之中。
就這,還只是劉弘這支軍隊的戰時成本;灌嬰大軍、周灶大軍、申屠嘉大軍的戰時消耗,以及戰后的撫恤、安置成本,還沒有算在其中。
直到這些具體鮮活的數據,以及肉眼可見的物資消耗擺在眼前,劉弘才更深切的體會到了后世那句名言: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也正是此次率軍出征,讓劉弘對漢匈決戰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一支十萬人規模的中央部隊,從長安機動到關中邊沿,重要就需要耗費三千萬錢。
以此作為參考,再換到漢匈大戰的情況下推演的話···
心算結果還未得出,劉弘就本能的感受到一絲小錢錢化作空氣的揪痛。
——如果漢室派出二十萬左右的內陸部隊馳援邊境,與匈奴人進行一場時間跨度三個月的大戰,并在戰后進行賞賜、撫恤,就需要起碼十萬萬錢,才能打的住!
這還僅僅是將大軍后勤物資耗費約四萬萬錢,武器軍械的折損近二萬萬錢,以及陣亡將士撫恤、賞賜有功將士的部分計算在內。
因戰爭而導致的損失,以及戰后重建的成本,還沒有計入這十萬萬錢之中!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會使得這份預估呈指數超標。
——三個月之內,戰爭沒能結束怎么辦?
——某一方向被突破,需要加派部隊怎么辦?
——甚至于,中央拿得出那么多錢,但沒有糧食了怎么辦?
除了這些只要發生,都可能讓軍費翻番,且有極高可能發生的因素之外,還有一些偶然因素,也會使得戰爭成本劇增。
如糧食匱乏引發的社會動蕩,從而產生的治安維護成本;長期作戰導致的農耕產出影響,乃至于內部諸侯王趁機搞事等等等等。
最最最重要的一點:哪怕戰爭真的只需要十萬萬,中央也不可能將手中僅有的錢全部砸進去,畢其功于一役。
結合此間種種,劉弘心中有了大概的估算。
——要想發動漢匈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