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連這一層可能性都看不見,所以,劉弘地目的已經很明顯了。
——推行五銖錢,講其他雜錢全部禁用!
只有這樣,才能解釋劉弘所鑄的五銖錢,銅的占比為什么會這么高——以更高的成色,盡快贏取百姓的信任。
“此錢,銅鉛以七三之比鑄造。”
劉弘的最后一聲解釋,更是將張蒼心中最后的猶豫徹底擊碎。
就見張蒼搖了搖頭,拱手一拜。
“臣昧死,以言陛下欲行新錢之失?!?
在得到劉弘的示意后,張蒼幾番猶豫,終是將自己的結論道出。
“臣以為,若陛下行此錢,則不出三歲,長安將再現夕糧米石四千錢,名易子相食之慘況也!”
張蒼的反應,在劉弘預料之中。
對于任何新事物,張蒼這樣的老臣,尤其是以黃老為政治綱領的漢臣,都必然會帶著戒備去看待。
對于張蒼可能提出的疑問,劉弘也已經有了解決方案。
“御史大夫但言無妨。”
得到劉弘的許可,張蒼就將自己的困惑盡數道出。
“若行此錢,則秦半兩、高皇帝三銖、呂太后八銖等諸錢皆當廢;即廢,則民之錢不復為錢,當若何?”
很簡單的道理國家發行了新的錢幣,并規定舊的錢幣無效,那百姓手中的舊錢,就必然會淪為廢紙。
具體到如今的漢室,廢黜半兩、八銖等錢幣,雖然不會讓這些錢全部輪為廢品,但半兩、八銖,尤其是三銖錢那感人的含銅量,必然會使百姓遭受巨大損失。
即便國家以含銅量回收舊錢,也必然會使舊錢得價值大幅降低——原本價值八銖的錢,其含銅量卻只能鑄造08個五銖錢,這就意味著八銖錢,將只具備四錢的面值。
錢的價值直接降為原來的一半,就必然會導致漢室,在一夜之間發生200的通貨膨脹!
即便不考慮經濟因素,光是‘財產一夜蒸發一半’的打擊,就會使得無數底層百姓,從自耕農滑落為半自耕農、佃農階級,乃至于直接成為奴隸。
漢室的光輝形象也將受到沉重打擊,國家威信急轉直下,百姓對漢政權的向心力迅速減弱。
要想避免這樣的事發生,國家就只有兩個辦法。
要么允許舊錢和新錢并行,都可通用;要么,以舊幣原有的面值回收,并銷毀重鑄成新錢。
新舊并行,必然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所以劉弘地選擇,就只剩下后者。
“朕意,秦半兩、高后八銖,皆以原價收于少府,融為銅,重鑄為五銖?!?
秦半兩、高后八銖,其含銅量都還算不錯;雖然這么做,會讓政府遭受一定的損失,但相較于百姓,無疑是國家承受損失的能力更強一些。
更何況如今天下本就缺銅,為了盡量把銅收集起來,盡快鑄成五銖錢行用,也只能由國家承擔這個損失。
至于三銖錢,則有意無意的被劉弘忽略。
——就連百姓,都已經將三銖錢歸為‘莢錢’的范疇了!
用后世的話來說就是假幣就假幣吧,能不能別用衛生紙徒手畫個rb出來,就說這是一張紅票子?
造假,也得像一點吧?
聽聞劉弘所言,張蒼卻笑著搖了搖頭“陛下所為,雖負百姓之重,然亦有不周之處?!?
略有些心虛的指出劉弘地‘思慮不周’,張蒼便再問道“如此,百姓便可憑寡銅之錢八銖,于官府易多銅之錢五銖。”
“若民復融五銖,得銅鑄八銖,復至官府易五銖,該當若何?”
“如此,于五銖、八銖、半兩同行何異?”
張蒼的思慮,自然也早就出現在了劉弘地腦海之中。
就像后世,‘得’國的福利系統,將整個國家一點點推向衰亡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