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嚴寒,在臘月末達到頂峰。
劉弘地御輦,也終于出現在了長安城東南,約七十里處的藍田縣。
早在前秦之時,藍田,就是一座更偏向于軍事重鎮的小城。
從秦昭襄王時期,秦設立藍田大營開始,幾乎每一支東出函谷的秦師,都是從藍田作為。
統一天下之后,秦始皇嬴政也是在藍田大營子內,閱覽了秦軍銳士的精神風貌,并大肆封賞有功將士。
時過境遷,秦亡已有數十載,藍田大營,也已經從滿是肅殺之氣的軍事重鎮,轉化為了一座普通縣城。
如果不出意外,藍田縣在有漢一朝,都不再會被當做一座軍事聚點來使用。
但在今年,這個‘意外’,便悄然發生了。
在丞相府前后奔走呼吁少府揮舞著大把新五銖錢兜底的情況下,關中九成以上的土地,都在今年冬天,種上了宿麥。
尋常年節,雖然也有農民因收成不好,或家庭財政狀況不好等原因,趁著冬天補種宿麥,以貼補家用,但整個關中大范圍的種植冬小麥,卻還是有漢以來頭一遭。
而這一次全關中種植冬小麥的‘變數’,就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帶來了許多不存在的問題。
其中最讓長安朝堂頭疼的,無疑便是冬訓。
漢太祖高皇帝制士不教,不得征。
漢室每一個男子,都要在十四歲之后的每年冬天,在地方官府的組織下,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冬訓。
至少經歷過連續三年的冬訓之后,漢室男子才會被認為‘具備基礎的戰斗力’,從而具備上陣殺敵的資格。
這一項政策,極其有效地保證了漢室的國民軍事素養,使得漢室僅憑借兩千余萬的人口,就能隨便拉出百萬人以上的武裝力量!
北方的匈奴人南下,攻打漢室一座人口數萬,戰員不過數千的城墻時,總是會驚疑的發現城墻之上,居然站著數萬守城士卒?
在漢匈雙方過去十幾年的交鋒中,甚至發生過‘匈奴人探查得知漢城守卒五千,在殺傷一萬人之后,城墻上依舊有守衛力量’的詭異事件。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漢室每年的冬訓,讓漢室每一個成年男子,都具備了水準線以上的戰斗力。
原本身著短衣,手持鋤頭的農民,只要拿上一柄劍一把弓,就能變成一個合格的戰士!
片刻之前還在斗雞走狗,飲酒作樂的紈绔公子哥,也能在眨眼間翻身上馬,似模似樣的殺向敵陣。
后世那句‘國恒以弱滅,唯漢獨以強亡’的評價,放在東漢,或許是在說窮兵黷武;但放在西漢,卻是‘舉國皆兵’最真實的寫照。
憑借這一條鐵律,漢室才能在立國之后北有匈奴南有百越,內有諸侯割據外有豺狼環伺的戰略局勢下,一點點達成內掃諸侯南滅百越北逐胡虜,甚至飲馬北海封狼居胥的史詩性壯舉。
準確的說漢室的強大,有很大一部分,便建立在這一條‘全民皆兵令’之上。
如此一來,每年的冬訓,就成為了漢室僅次于農耕的第二件大事。
尤其是在關中,為劉氏皇帝視為基本盤,視為最后本營的關中,冬訓之事的重要程度,甚至不比春耕秋收低到哪里去!
根據慣例,每年正月初一,皇帝都要親耕籍田,以勸天下人農耕;而每年的冬訓,漢天子也同樣要象征性的進行巡查,以彰重視。
漢以武立國以武強國——絕對不是說著玩兒的!
而今年冬天,原本應該控制的田畝,都種上了冬小麥,這就讓關中的冬訓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頓。
北方地廣人稀,大片荒地,自然有的是地方供青壯冬訓操練;關東雖然耕地不少,但人口密度遠沒有關中那么大,每個縣找個平坦的地方進行操演,也同樣不是什么難事。
而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