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武元年元月甲子日(初一),劉弘終于迎來了登基之后的第一次‘元朔’。
元朔,顧名思義,便是元月的第一天。
按照漢制,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舉行朔望朝,一年共二十四次。
但每年的二十四次朔望朝,也并不完全相同——冬十月初一的大朝儀,以及元月初一的元朔,便是其中較為特殊的兩次。
十月初一的大朝儀,屬于漢室真正意義上的‘新年’,除了國家官方活動大儺驅鬼外,還會有地方官員派代表抵達長安,向天子獻上新年賀禮。
而作為理論上‘與劉氏共享天下’的徹侯勛貴階級,也要向劉氏先祖,送上自己的祭品——酬金。
徹侯在祭祀中奉獻的酬金,按照徹侯的食邑,大概按‘每百戶食邑,獻金一金’的標準。
除了這些極具迷信色彩的活動,大朝儀也同樣保留了朔望朝‘議政’的特質。
如兩個月前的朔望朝,就很清晰的表明大朝儀,就是漢室的‘年初計劃商討會’。
在大朝儀期間,中央會就國家目前存在的較大問題進行討論,并得出一個至少可貫徹一年的政治綱領。
而兩個月前的大朝儀,又是大朝儀中較為特殊的一次——劉弘登基之后,所主持的第一次大朝儀。
所以在那次大朝儀中,劉弘與朝臣百官、功侯大臣不止討論了內政外略,還提出了專屬于自己的政治聲音,并理順了自己的皇統,以及江山社稷的法理。
相較于政治意味濃厚的大朝儀,元朔日的朝儀,則相對隨意一些。
畢竟此時,漢室還在沿用顓頊歷,元月并非是一年的首日。
所以元朔朝與平日的朔望朝最大的一處不同,便是‘天子親耕籍田’,以及當晚在宣室殿的晚宴。
早上天還沒亮,劉弘便在朝臣百官的簇擁下,來到了長安城外的‘社稷’。
與大朝儀一樣,元朔日,劉弘也同樣要攜朝臣百官、勛貴大臣一起前往太廟、高廟祭祖。
除此之外,也同樣要在社稷的祭神臺,向天神太一祈福,以祈禱漢室接下來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作為漢室神格排名第一的天神——太一神,其實就是后世為人所熟知的東皇太一。
春秋戰國時期,東皇太一最受百姓信篤的,便是楚地。
如此說來,東皇太一成為漢室法定的‘天神’,也就不足為奇了——漢太祖高皇帝劉邦閣下,本就是楚人。
在朝臣百官的陪同下,按順序祭拜過太一廟、太上皇的太廟、劉邦的高廟,劉弘終于來到了社稷外的御田。
在抵達社稷之后,劉弘又在奉常劉不疑的指引下,與朝臣百官祭奠了另一位古典神話中的人物神農。
作為華夏歷史上與農業關聯最深的以為神話人物,神農在古華夏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華夏百姓摁上了‘保五谷豐登’的神職。
而天子親耕籍田,在《周禮》當中便被稱為籍田禮。
根據叔孫通般《周禮》的記載,籍田禮需要在正月,天子與天下諸侯、百官一起祭奠神農,而后在都城以南的近郊,在天子的領導下,進行‘籍田親耕’。
祭祀神農的祭禮規格,也是最高的‘太牢’,即牛、羊、豕shi,豬)各一。
而漢室的狀況又略有些特殊——漢諸侯三年一朝,要讓他們參加每年一度的籍田禮,無疑是說笑。
所以《周禮》中的這部分規定,在漢室變成了‘天子攜百官共耕籍田’。
當然,如果有哪位諸侯王恰巧在長安,也會被皇帝拉去參加籍田禮。
而《周禮》所規定的‘都城以南之近郊’,放在漢室又有了一個巧合長安城南郊,恰恰是宗廟、社稷所在。
所以漢室的籍田禮,也就形成了‘于社稷舉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