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劉弘思慮著漢室將來的繼承事宜時,三個老態龍鐘的身影,也終于是出現在了殿內。
“丞相臣食其,少府臣叔,內史臣嘉,參見陛下~”
見三人一同前來,劉弘自然是親切的問候一番,邀請幾人坐下,便正式開啟了此次對奏的議題。
“朕今日召幾位卿公入宮,乃欲以帝陵之事,于諸公相商。”
或許在后世人看來,一個剛登基五年,連法定成年年紀都還沒到的皇帝,在十六歲的年紀開始著手準備起自己的陵墓,多少有些奇怪。
但在漢室,尤其是西漢初,這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倒也不是說漢室的皇帝都認為自己活不久,而是‘帝陵’這個在后世可有可無的形象工程,在漢室關乎到一項直接影響政權安穩的國策。
——陵邑制度。
自秦始皇一掃六合,使華夏正式從分散的分封制社會,正式踏入完整的中央集權封建文明起,一直到清末的西方列強侵華,這將近兩千年的華夏歷史當中,每一個封建王朝,都被這樣一個問題折磨的憔悴不已。
地方豪強,到底應該怎么處理?
秦的滅亡,可以歸咎為舊六國貴族作亂,西漢的滅亡,也可以理解為地方豪強的壯大。
而之后的每一個封建時代,即便最終不是因為地方勢力尾大不掉而滅亡,其政權滅亡的核心因素,也永遠與此逃脫不了干系。
東漢末的各路諸侯,隋唐時期的隴西集團,兩宋時期得‘士大夫’,明清的晉商等等,都是時刻挖封建王朝墻角的群體。
地方勢力尾大不掉,中央集權受阻的狀況,在華夏直到新世紀,才算是被徹底解決。
那封建時代,就沒有辦法解決地方勢力尾大不掉的問題了嗎?
實際上并不是——在漢室初,這個問題,曾一度被黃老學執政的漢室朝堂所徹底解決。
地方豪強為禍一方,郡守二千石不能治,又山高皇帝遠的,該怎么辦?
在漢室初,這個問題有一個標準答案既然郡守管不了你,那就讓皇帝老兒管著吧!
將地方豪強集體遷入關中,強自安排在天子腳下,就成了解決地方勢力最好的解決方案。
畢竟過江龍不比地頭蛇,在地方再怎么橫行霸道,換了個地界,也總要老實一點。
更何況這長安城,可謂是漢室最稱得上臥虎藏龍之地;哪怕真出現那種內史都治不住的豪強,也好歹好有個天子嘛。
實在不行,大不了就強行編罪名咯——某某某豪強,腦后有反骨,誅其三族,以儆效尤!
在漢室‘天子絕對不會錯’的時代背景,以及百姓普遍仇富的心理觀念下,一家豪族的滅亡,只會為劉弘引來喝彩。
當然了,即便劉弘是天子,也不能什么事都按自己的喜好來,即便是要強制遷徙地方豪強到關中,也至少要給出個合理得解釋。
在漢室初,這個解釋也有一個標準模板某郡某縣某某氏揚名天下,達天子圣聽;今陛下之陵已起,陵邑已建,特遷地方豪門望族至陵邑,替天子守靈!
就是說你們家很不錯啊~天子都很認可,現在天子死后的地兒要定了,給你們一個機會,去皇陵腳下給天子首領,那你們就是忠臣了。
什么,不去?
——給天子守靈都不愿意,必然都是亂臣賊子,統統斬首!
只憑借這樣一個簡單地邏輯陷阱,漢室就將華夏數千年封建時代不能解決的地方勢力,給活生生逼成了韭菜。
那是長一茬就割一茬,割了一茬,沒幾年又長一茬。
地方豪強狼狽的模樣,像極了后世種草特斯拉的小可愛們。
而面對這種‘務必自愿’的舉族遷徙,地方豪強們往往是毫無辦法的。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漢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