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個問題,漢室自高皇帝時起,就一直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
面對天下‘禮樂崩壞’,高皇帝劉邦先是繞過《禮》傳人陸賈,由叔孫通負責漢禮的制定,在本就不堪重負的‘禮樂’頭上狠踩了一腳。
緊接著,叔孫通又莫名其妙的跑到魯地,就漢禮的制定,向精通《周禮》的魯儒請教,試圖以此作為參考,又抬了‘禮樂’一手。
等‘漢禮’制定好后,劉邦興高采烈的玩了兩天‘禮樂’主題的沉浸式體驗,就開始帶頭破壞禮樂。
至于《禮》《樂》專家:魯儒,更是在劉邦面前沒討到一點便宜。
先是項羽烏江自刎,天下傳檄而定,為由魯地誓死不降,宣稱要為霸王‘披麻戴孝’。
結果等劉邦一聲令下,帶兵把魯地圍了個水泄不通,魯儒們又跳出來三叩六拜,口稱萬歲。
等魯地‘解放’,魯儒們又開始拿捏起來,宣揚‘漢室立而禮樂崩,當興禮樂’,試圖借此在漢室占據地位。
看到自己的業務被叔孫通搶走,魯儒們又把臉一轉,一口一句‘哎呀,這個禮樂,那是要王朝行仁德百年,才能弄的東西’···
所以,漢室的‘禮樂建設’,實際上屬于甲乙雙方都不妥協,也都不完全撕破臉的尷尬階段。
作為甲方爸爸,高皇帝劉邦像制定一個專屬漢室的‘禮樂設計’,但出于新仇舊恨及個人喜好,對與設計師魯儒一脈,又沒有什么尊重可言。
作為乙方的魯儒一脈,對于這個項目還是非常饞,但又放不下臉面,不想恰爛錢,對于甲方爸爸又沒有足夠的尊敬。
雙方一拍兩散,甲方劉邦找到了一個不怎么樣的設計公司(叔孫通),拿出了一個勉強能用的設計,就把這個項目給敷衍了過去。
見到手的項目飛走,魯儒們又開始酸這個設計‘簡直亂來’‘毫無藝術價值可言’。
結果客戶(天下人)聽說此事,就看穿了劉邦對這個項目的敷衍態度,也都開始對此敷衍起來。
就這樣,‘漢室禮樂設計’的項目,在經過一次‘豆腐渣工程’級別的交工之后,就徹底‘崩壞’。
而對于身為后世人的劉弘而言,‘禮樂崩壞’所帶來的影響,幾乎不比‘頭皮癢’棘手到哪里去。
在后世文學界當中,儒家公認的糟粕部分是什么?
毋庸置疑,便是臭名昭著的世襲、尊卑、上下有序!
光憑著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者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儒家便一手促進了華夏兩千年歷史上,九成以上的王朝覆滅!
蓋因為封建時代的‘秩序’‘尊卑’,往往就意味著社會階級固化,社會矛盾加劇,貧富差距無限拉大。
而儒家思想中,幾乎所有宣揚‘老爺永遠是老爺,泥腿子永遠是泥腿子’的部分,都出自于一部《禮》!
也只有《禮》,才會宣揚上下尊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綱常。
這樣一來,在劉弘對漢室未來的學術規劃當中,儒家五經中的《禮》,便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這種提倡社會階級固話的思想,真的是有多遠,滾多遠的好!
至于失去《禮》后,漢室的禮儀、道德、民風建設問題,也同樣不算是什么棘手的難題。
具體的禮儀,有叔孫通那套山寨般的‘漢禮’撐撐場面,做做樣子,就足夠了。
至于具體的內在核心,光一句‘漢家以孝治天下’,就足以解決絕大多數問題!
簡而言之就是:對于儒家五經當中,《禮》這一部分,劉弘認為,對漢室是絕對的弊大于利。
雞肋都不足以形容《禮》在漢室所能帶來的影響!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