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不直,又談何‘威逼利誘’?
就算賈誼能硬著頭皮,在前輩申培面前‘溫文爾雅’,按照張蒼對這位愛徒的了解,最終的場面,也很可能是賈誼和申培二人,就‘《詩》與《春秋》孰重孰輕’而吵得面紅耳赤!
很顯然,這樣的人選,是不足以承擔起此行之使命的。
“這該如何是好···”
提出賈誼這個人選,倒也不是張蒼有意提攜弟子,而是對于此事,張蒼另有一個參考標準。
——這個人選,最好是儒生!
若非如此,別說申培見不見了,就算事情辦妥,也很難讓魯儒一脈信服,接受這個既定事實。
原因很簡單:外人和申培商討,那就是‘外人和外人’;可若是儒生去找申培,那就可以理解為:儒家內部其他分支,聯合對魯儒一脈‘指手畫腳’。
如此一來,此次事件的影響就能降到最低;儒家內部的其他流派,也能完美的從此次事件中脫離不來,盡量不受負面影響。
想到這里,張蒼腦海中恍然閃過一個人名。
猶豫片刻,張蒼終是點了點頭,對劉弘稍一拜。
“即尚書令公務繁忙,那尚書令丞袁盎,或可擔此重任!”
請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