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山一代’的戰役,劉弘很難保證自己還能安坐于皇位。
所以,在北地、云中、馬邑、右北平這四個方向當中,劉弘最為擔心的,就是北地方向成為匈奴人的選擇。
道理再簡單不過:如果是個選項都是錯的,那首先要排除最錯的那個答案。
能讓匈奴人一騎絕塵,旬月間兵臨漢都長安的北地方向,就是劉弘眼里‘最錯’的那個答案!
劉弘不明白,為什么自己都能看出來的漏洞,身為老油條的柴武卻有意無意的忽視了?
非但柴武,就連殿內站著的濟濟數十位軍方將領,都似乎沒有察覺被柴武‘漏掉’的北地方向。
反倒是劉弘提出‘為什么不說北地’時,眾人都露出了一種···
姨母笑?
這一切,劉弘都迫切需要一個合理得解釋。
要知道漢室針對匈奴的守備力量,是從高皇帝年間開始,就處于每年穩定增強的態勢。
在文帝劉恒登基,并掌握大權之后,漢室北方防線的壯大速度,更是肉眼可見的加快!
而北地方向,能在漢室鼎立將近四十年后,于文帝十四年被匈奴人攻破,就意味著這個漏洞一直存在。
在漢室守備力量越來越強大的背景下,從劉邦建立漢室那一天,到漢文帝十四年,這個方向的攻打難度,是在一點點上升的。
反過來說,匈奴人越早攻打這個方向,就可能會遭受越弱的阻力,取得越大的成果。
那為什么,匈奴人不在高皇帝年間、孝惠皇帝年間,以及后來呂后掌政的十來年,乃至于文帝劉恒登基初的那些年,自北地方向攻打漢室?
為什么非要等到漢室越來越強大,守備越來越充分,文帝劉恒完全掌控大局,才從這個方向攻擊?
總不可能是匈奴人覺得難度太低,攻打沒有樂趣吧?
除了‘匈奴人為什么不早打北地’這一點之外,劉弘還有一點疑惑。
無論是從原本的歷史上,還是從劉弘此時了解到的信息判斷,馬邑方向,都屬于匈奴人‘非常值得考慮’的攻擊方向。
而馬邑與武州塞南北互成犄角,該區域東西又有天險相阻的地形下,馬邑方向對漢室而言,又具備極其明顯的‘伏擊’潛力。
——看地圖就不難發現:馬邑-武州塞地區,就是一個狹長的瓶壯!
馬邑為瓶地,東西方向的天險為平身。
這樣一來,漢室只要能把匈奴人騙進武州塞,然后把武州塞這個‘瓶口’一堵,匈奴人就將插翅難飛。
那么,問題又來了。
如此完美的伏擊地點,同樣是越早用,就越能發揮更大價值,讓漢室的戰略處境處于更好的狀態。
那為什么,要一直等到漢室鼎立近百年之后的武帝一朝,才出現第一次‘馬邑之謀’?
是漢室力量不足以完成一次伏擊,不想浪費馬邑這個只能用一次的伏擊點?
這兩個問題,對于此時的劉弘而言,至關重要!
只有弄明白這兩個問題,劉弘才能徹底弄清楚:現在的匈奴人,為什么不可能從北地入侵,而是會選擇馬邑;以及,如果匈奴人確定從馬邑而來,那漢室可能遇到什么問題?
準確的說,是原本歷史上的文帝劉恒、景帝劉啟遇到了什么不能解決的問題,武帝劉徹卻能解決。
沒讓劉弘困惑多久,柴武就對第一個問題,給出了一個出乎劉弘意料,又能完美解答劉弘疑惑地解釋。
就見柴武略帶些欣慰的發出一聲感嘆,那復雜的目光,就好像是在說‘陛下終于長大了,懂事兒了’。
“陛下之問,確乃此間利害之處;匈奴若自北地入而擊蕭關,則吾漢室必有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