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邑令何在?”
在城外的百姓被那支自稱‘晉陽卒’的軍士護送著前往樓煩方向后,先前出聲喊叫的那軍官卻并未離開,而是徑直來到城門下。
聽聞詢問聲,城墻上的楊正下意識上前,緩過神來,又陷入一陣孤疑之中。
對于城外百姓徐徐離去,向著身后的樓煩進發,楊正自是長松一口氣。
但對于眼前,這位自稱是代王派來,暗自馬邑周遭百姓的武將,楊正還是不敢全然信任。
誠然,城外的武將身披漢軍赤色制式軍裝,甲胄齊備,不可能是匈奴人。
但從武將的話語中,楊正卻聽出來了一些蹊蹺。
——奉代王之命之晉陽卒!
實際上,即便是在如今的行政堪輿當中,代國的疆土,也并非是太原一郡,而是由南半部的太原、北半部的雁門二郡所組成。
而如今位處代北防線最前端的馬邑,實則在地圖上,位于雁門郡與太原的分割線——趙長城以北約四五十里。
只不過‘代國統轄太原、雁門二郡’是理論上統轄,實際上,別說代國了,即便是長安朝堂,都早在孝惠皇帝年間,失去了對整個雁門郡的有效掌控。
理論上的雁門郡治善無,以及實際上的北方防線前哨站馬邑,便成了漢室在雁門地區唯二的據點。
至于雁門地區,除此二城外的其他區域,平日里自然是和尋常郡縣沒什么不同,但一旦戰爭來臨,漢室都是默認讓出去的。
——沒有長城庇護,匈奴人從草原進入雁門地區,幾乎是如入無人之境!
在這種情況下,漢室的步兵集群面對上匈奴騎兵集群,只能憑借高墻堅邑而守,城外自然是要讓出去。
而位于雁門北部的武州塞,實際上也只起到一個預警的作用;武州戍卒的唯一職責,便是在匈奴人入侵時點燃烽煙,而后伺機行事。
——或北逃馬邑,或英勇戰死之類。
從這就不難看出,代國在漢室北方防線的戰略局勢有多糟糕。
光是紙上談兵的話,代國實際上已經對整個北半部疆域失去了掌控,原本位于國土南北中心點的馬邑,成為了第一道防線。
甚至于馬邑的存在意義,也和百余里外的武州塞相差無多!
武州塞存在的意義,是為了給身后的馬邑預警;而馬邑存在的意義,是為了給身后的樓煩,以及更身后的代都晉陽預警,并盡量拖延匈奴人南下的步伐。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馬邑都不能稱作是第一道防線!
——代北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道防線,應該是位于趙長城缺口處的樓煩縣!
在這種情況下,代王會派出王都晉陽的衛卒,就為前來安置馬邑周圍地區的百姓?
即便代王果真如此下令,那連楊正都看得出城外的百姓當中,大概率混入了匈奴細作,那軍官難道就看不出?
既然看出來了,那軍官又為何要將這么一股危險性極高的百姓,送往位于趙長城缺口,地處太原郡北方門戶,戰略意義更為重要的樓煩,而不是留在趙長城外的馬邑?
作為一個在邊關履任多年的漢官,楊正自然有著基礎的軍事素養。
從軍官的這個舉動當中,楊正只得出了一種結論。
——如果這軍官真的是‘自己人’,那代王下令讓這位軍官安置馬邑周圍的百姓,將那些百姓送到樓煩,唯一一種解釋,是因為代王對‘保馬邑不失’有十足的信心。
因為只有這樣,匈奴人才無法踏過馬邑,兵臨馬邑以南的樓煩;藏在百姓隊伍當中,混入樓煩的那些細作,才能失去對匈奴的意義。
但這種假設,幾乎不可能發生。
倒不是楊正不認為馬邑能‘確保不失’,而是楊正知道曾經的代王劉恒,如今已經移封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