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關系可謂是緊密相連。
武州塞位于后世山西省左云縣,善無則位于右玉縣,馬邑,更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朔州市所在。
從地理關系上來講,可以解釋為,有三座山,從北、西、東三個方向,在地圖上夾出了一個‘Y’字形。
北面那座山,在后世被稱之為五路山;東面是后世洪濤山;西面,則是涔(cén)山
對于匈奴人而言,這個‘Y’字形就好似兩條匯集在一起的河流。
雁門郡治善無,便在這個‘Y’的左交叉口,武州則在右。
這條由‘兩河’匯聚在一起形成的‘Y’字,便在馬邑作為盡頭。
三山從三個方向夾出了里面的‘Y’字形平原,而在這三座山外,也有幾處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
和這個‘Y’字形隔著東面那座洪濤山的,正是二十二年前發(fā)生白登之圍的戰(zhàn)場——平城(后世大同市)。
西邊這座涔山,更是匈奴人不可能跨越的區(qū)域——在這座山的山脊之上屹立著的,正是趙長城的西半段!
這段長城大致從后世清水河縣東南起始,以接近四十五度角向東南方向延伸,一直到馬邑以南七十里的長城缺口處,即樓煩縣(后世寧武縣)為終點。
而北面的五路山以北,則是如今的匈奴單于大帳所在地:鹽澤。
這樣一來,馬邑戰(zhàn)役的主戰(zhàn)場就非常清晰了:匈奴人試圖從這片‘Y’字形平原的兩個上角進入,而后進逼馬邑。
而漢室則打算在匈奴人進入這個‘Y’字平原之后,將匈奴人的退路堵死,使其無法從‘Y’字的兩個上角回到草原。
這或許有些奇怪。
既然是‘Y’字平原,那匈奴人應該有兩條進軍路線,以及兩條撤退路線才是?
從地理位置來看,無論匈奴先鋒是從五路山以東的武州方向,還是五路山以西的善無方向進入‘Y’字平原,確實都沒有問題。
——反正都是從五路山正北方向的鹽澤出發(fā)嘛,終究還是要去鹽澤正南近二百里處的馬邑,從哪個方向繞過五路山都可以。
但實際上,匈奴單于大帳之中,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哪怕一句‘要不從善無走’的提議,漢室對馬邑戰(zhàn)役的安排,也沒有往善無方向派去一兵一卒。
原因很簡單:由北面的五路山、西面的涔山、東面的洪濤山圍成的這個‘Y’字形,并非是全然平坦、均勻的。
這個‘Y’字的右上角,即武州塞所在的那一拐,相對更傾斜一些,左上角那一拐,即善無所在的那一拐,則相對更豎一些。
與其說是‘Y’字,倒不如說是上下倒過來的‘卜’字。
冒頓大帳所在的鹽澤,大概位于后世涼城縣。
如果想從武州塞方向進入這個‘Y’字平原,匈奴部隊可以先從鹽澤順著平原東行,至后世牛鎮(zhèn)市一帶,而后折道西南,近逼馬邑。
這樣一來,匈奴部隊的行軍路線,就類似于在地圖上畫了個‘7’字形;‘7’的那一拐,剛好和‘Y’字平原的右上部分重合。
而‘7’字的盡頭處,便是如今的武州塞所在。
但如果從想從鹽澤向西走,而后折道東南,在地圖上畫一個左右對稱的倒‘7’字形,則要面對一個巨大的困難。
——夾出這片‘Y’字平原左上部分的五路山和涔山,并不是完全分離的!
位于‘Y’字右上拐的武州方向,五路山和洪濤山毫不相連,直接空出了一條寬近四十里,直通武州塞方向的平原!
而左上拐的善無方向,五路山和涔山卻是連在了一起,只是在連接處稍矮了些,留下了一處不過幾步寬,且尚未開發(fā)的羊腸小道!
如果是小股部隊通過,那這樣一條羊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