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皇帝也有兩個年頭了,劉弘對于這個職業,還是有了一定的心得。
現在,如果有人問劉弘:做一個好皇帝,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劉弘的回答,幾乎不可能會有第二種答案。
——制衡!
說簡單點,就是凡事兒留一手,遇人多留個心眼。
拿朝堂的權柄制衡來說,封建時代絕大多數時候的皇帝,都會選擇以軍功集團、文官集團、外戚三方互相制衡。
由外戚掌控核心兵權,來防止軍功集團坐大;由文官掌控朝堂議論,制衡‘不修私德’的外戚,再由軍功武將,以類似‘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的方式制衡文官。
在通常情況下,華夏封建政權只要保證這三方勢力斗而不破,就能保證政權的安穩。
而封建王朝的崩塌,也大半是由于這三方勢力失衡。
——兩漢覆滅是外戚勢力太過龐大,魏晉隋唐的亂相是武夫集團過于強勢,大慫大萌,則是由于文官將武官集團壓制太狠,外戚則被皇帝連帶著,讓文官集團關進了囚籠。
三方割據的勢力變成一家獨大,這才有的大慫年年月月歲幣不絕,明皇登基必用太監。
作為一個志向遠大的皇帝,劉弘自然也希望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形成三方對峙,又誰都奈何不了誰的局面。
但在如今的漢室初,要想讓文官、武夫、外戚三方互相制衡,難度實在是有些太大了············
在處于封建軍果主意余暉的漢室,武夫的地位不可撼動!
而文官集團勢力,如今還十分薄弱,再加上劉弘對儒家的排斥,就使得文官集團很難在朝堂具備戰斗力。
至于外戚,那更是劉弘心里的痛······
——滿打滿算,劉弘至今也才不過六七家外戚,母族的助力幾近于無,親戚里能掌兵的更是一個都沒有!
原本應該成為母族助力的呂、張兩家外戚,一個把自己作死了一整本戶口本,另一個則男丁不豐。
文官勢弱,外戚不豐,劉弘的注意力自然而然,也就和歷史上的歷代君王一樣,轉移到了另外一個群體身上。
——宦官。
需得一提的是,對于后世為多數人所認同的‘后宮、外戚不得干政’‘宦官不得干政’的說法,劉弘可謂是嗤之以鼻。
說到底,無論是文官武將,還是外戚宦官,本質終歸還是帝王制衡所用的旗子而已。
畢竟相比起桀驁不馴、政治覺悟普遍低下的武將,以及開口閉口圣人如何如何,暗地里男盜女娼的文官,外戚和宦官更忠誠于皇帝,對皇帝而言更為可靠。
至于歷史上,封建王朝為什么總會向文官主政的方向發展,則是因為:比起手握兵權的武夫,身份尊貴的外戚,以及日夜伺候在皇帝身邊的宦官,文官所能造成的惡劣結果,相對不會太過糟糕。
——畢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嘛············
武夫可能仗著兵權擁兵自重,外戚可能憑著身份動輒廢立,宦官則出于生理原因造成的心理缺陷,往往會比較偏激。
與這幾個群體相比,整天之乎者也,滿口仁義道德的文官士大夫,顯然更容易掌控。
文官掌控的朝堂,也更容易被能力不怎么樣的帝王輕松掌控住局面。
現如今,漢室武夫階級位高權重,但終歸是在緩緩下降;外戚雖然還靠不太住,但東宮太后外加漢室‘以孝治國’的國策,也勉強能起到外戚的作用。
正所謂椅凳最少三條腿,對格局的制衡,也起碼需要三方互相制衡。
如今武夫有了,外戚也有了,這第三方勢力,劉弘選的便是宦官。
原因也很簡單:一來文官掌政,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