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葉天曾經跟方純聊起,如果只拍水泊梁山前半部分,到了排座次為止,是不是可以?那是水泊梁山最鼎盛的時期,每一個英雄都有故事可講。
方純的意見模棱兩可:“以前也有很多電影的這樣拍過,只說好的不說壞的,只說豐功偉績,不說悲慘結局,也吸引了很多觀眾,創造了不少票房。”
他們兩個說話都有所保留,拍出那樣的片子,又成了虎頭蛇尾。現在聽了這位干事的話,葉天想的是,一個好的編劇,要用現有的素材巧妙的延伸,拍出讓人嘖嘖稱贊,心懷向往的英雄結局,那才是正確的做法。
《林沖》的劇本就在他的背包里,他拿出來,請那位干事提出意見。
看到林沖的結局,干事緊皺眉頭:“豹子頭林沖是我們大家都佩服的英雄,他應該有一個完美結局,而不是氣死病死,太沒有意思了。只要看過《水滸傳》的,都覺得林沖死得太冤枉。”
葉天閱讀原著,感受到的又何嘗不是如此?這個劇本,前半部分寫得豐滿生動,到了結局二十分鐘,已經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高開低走,凄慘無比。
那位干事連連搖頭:“葉先生,我可以安排一些老百姓,跟你說一說,他們心目中的水泊梁山應該什么樣子。”葉天欣然答應。
很快,在水泊梁山遺址旁邊的一個村子,葉天見到了十幾位,對于《水滸傳》的故事,研究了大半輩子的老教師,老文化館的工作人員。
他們對于梁山英雄,有著樸素的情懷,認為這些人當時受盡欺壓,一怒而起,上山落草。
他們不可能在朝廷的招安之后,變成朝廷的狗腿子。為了消滅另外一只起義軍,不顧死活,這樣的安排完全錯誤,肯定是忠君思想在作怪。
“一部《水滸傳》,招安就成了分水嶺。”一位老教師慷慨陳詞:“過去拍了那么多《水滸傳》,沒有人來問問我們的感受,只是根據原書寫劇本,電視拍出來到底給誰看?是給老百姓看的,還是給編劇和導演自己看的?葉先生,如果你這樣想,我們根本不認同,梁山人民還要到上級部門去告你,污蔑我們當地的好漢。”
那位干事趕緊打圓場:“大家是在討論劇情,葉先生來采風,就是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每一個人對于梁山好漢,都無比佩服,他們希望借著這個系列電影,宣揚梁山本土的光輝形象。而不是重復以前的影視劇,讓梁山人再次蒙羞。
中間休息,葉天和方純逐漸達成一致,余崢他們的想法不可取,按照原著拍出來,不可能比前人拍的更好。即便是拍攝質量,武打場面提高十倍,也只是換湯不換藥。
老百姓要的,是一個生龍活虎的梁山好漢。而不是磕頭認罪,受降招安,殘害同道,兩敗俱傷的灰色結尾。
休息過后再次討論,有一位在文化館干了一輩子的老人,說了句公平話:“不管影視劇玩成什么樣,我們梁山人永遠佩服梁山好漢,他們創造了輝煌的時代,讓梁山在歷史上留下了名字。葉先生,怎樣去寫這個劇本?完全在你寫的好與壞,或許不會影響你的收入,更不會影響劇組的發展,只不過是創造精品還是創造垃圾,都在你的筆下。那些導演和演員,都是根據你的劇本來演的。這個結尾,你寫的光明磊落,英雄們就會名垂千古,你寫的死傷無數,跟以前的影視劇完全重合,那也沒什么了不起,只不過我們梁山人永遠不會認同。”
討論會開了七個小時,所有人各抒己見,方純一直在做記錄,一停不停。
葉天聽懂了老百姓的意思,大家不謀而合。他有些后悔,應該把余崢帶著,讓他一起來聽聽民間的意見。
水泊梁山的英雄來自民間,他們當然有權力,讓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鮮活起來。
身在梁山,葉天能夠感覺到,這里民風淳樸,跟《水滸傳》中描寫的一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