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坐在獨坐在上首,看著下面的一群人,面沉似水,氣勢散發的無形壓力卻仿若實質,讓這些人大氣都不敢出。
流言妄語一旦散播開來,即便壓制下去,也會對民心造成極大的傷害,大大不利于社會局勢的穩定。
但事情既然已經發生,再大的怒火也是于事無補,只能想法補救。
他不為己甚,這大明的天下并不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畢竟敵人不會乖乖的站在那里等著挨打,為了活命,也為了搞垮大明,他們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來!
回來后立個威,震懾一下這些人,樹立自己的絕對領導地位就可以了。他撤去氣勢,緩緩收回目光,道
“議事吧,商量個章程出來!”
眾人這才暗中大松了口氣,朱允熥給他們的壓力太大了,沒想到太子出去一趟,回來后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基層果然是鍛煉人的絕佳方法。
壓力一輕,思維就活躍起來。
亂世才會有讖言,大明朝雖然風雨飄搖,但在座的都是大佬,哪怕國師一系與另一派系勢大,都還覺得自己還可以再撐一撐,不然,不就是說他們這些人只是吃干飯,能力不行么?
謠言讖語竟然能在京城傳開,簡直是當面打臉,完全否定了他們的能力,自尊心都接受不了!
造謠者要抓,辟謠也要去辟,哪怕費力不討好,成效也不大,態度要拿出來。
諸葛臥龍的位置靠后,卻首先站出來道“殿下!”
朱允熥眼角輕掃,看到陳基命、李標、韓廣這些詹事、閣老,一個個的紋絲不動,對諸葛臥龍首先站出來,并不感到意外,韓廣、李標、陳基命等人,地位太高,并不適合一開始就出來說話,當然要下面的人先出來走一波,否則很容易就把事情定性了,沒有了轉圜余地。
再者,諸葛臥龍也需要在這些人面前展現一下。
“嗯,你說!”
諸葛臥龍心里明白,《推背圖》在民間影響極大,朝廷屢禁不止,如今又是妖魔亂世,仙神傳說大行其道,敵人此時搬出其中讖言,是要從根本上否定大明朝繼續延續的合理性,用心險惡可見一斑。他理了下思緒,道
“都說《推背圖》是唐太宗李世民為推算大唐國運,下令當時兩位著名的道士李淳風和袁天罡編寫的,預言了從唐朝至建立大同社會的所有重大事件。”
“其成書年份難以考證,最早于唐《大云經疏》記載天授元年,推背圖有‘大蓄八月,圣明運翔止戈昌,女主立正起唐唐,佞人去朝龍來防,化清四海,整齊八方’。”
“作者也無明確記載,只在南宋岳珂《桯史》有記載為李淳風所作,之前唐史、宋史都無明確作者,至于說是由袁天罡、李淳風所作,是沒有出處的,只是傳說而已。”
“實際上,袁天罡、李淳風二人,年齡相差極大,基本沒有共同在一起過,僅是這些,便可推論此書是借兩人之名的偽作之嫌極大!”
朱允熥暗自點頭,這個諸葛臥龍果真不愧是通天博學士,讀的書太多了。確實,以袁天罡、李淳風兩人的能力和名氣,如果書真是他們寫的,不可能從唐初到南宋幾百年間都沒有明確記載。
李世民公元626年9月4日(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登基為帝,次年才改元貞觀。而袁天罡出生于547年,死于635年,而李淳風生于602年,死于670年。所以三個人能同時存在的時間交叉點只有公元626年到635年這十年時間。
同時,李淳風進入太史局獲得合法的身份是在627年,而此時袁天罡還在蜀郡火井縣當縣令,袁天罡正式入京城是在633年,634年就離開了京城,635年就去世了。
因此,實際上袁天罡和李淳風的時間節點只有633年一年時間,而且,李淳風雖然是道士,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