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械局采用‘高塔法’大規模制作鉛彈更容易。
所謂的高塔其實是一個幾十米高的建筑,頂上有熔鉛爐,在塔下面是一個接鉛彈的大水池。
需要制作鉛彈時,只需要在塔樓的頂端燒一爐鉛水,然后把融化的鉛液直接從高處倒下,融化的鉛液在半空中處于失重狀態,在表面張力作用下呈球形,并在下落過程中迅速冷卻凝固成球形鉛彈,最后進行挑揀就可以了(但采用這種方法制作的鉛彈都是小霰彈,所以又叫霰彈塔,后來人們改用了溫水斜坡法制作大號鉛彈)。
所以每在戰爭期間,士兵只要有條件,都會圍繞著篝火,使用坩堝融化鉛塊制作鉛彈,哪怕是打勞鹿之戰的時候也是如此。
手工制作的彈丸和槍管之間基本都會有游隙,雖然這會降低準確度,但這樣槍管內火藥殘渣的影響會小一些,裝彈更順暢,當然彈丸也會包裹著墊片或子彈,以增強氣密性,防止子彈從槍管脫落。
燧發槍的擊錘上夾著一塊石頭,這個小石頭并不是普通石頭,而是燧石,也就是打火石,這也是燧發槍名稱的由來。
這種燧石很重要也不是隨處可見,需要從特定的產區尋找,如法國的皮卡第地區。燧石礦在挖掘、分解、制作的時候要在潮濕有雨的環境下進行。
在這點上,英國有很大優勢(笑)。
燧石的作用是在扣動扳機后打在火鐮上產生火星,然后產生的火星引燃火鐮蓋下火藥池里的火藥,最后點燃主裝藥完成發射。
這種燧石可以有效打火三四十次左右,需要經常更換或銳化,要不然無法產生足夠的火星。
本身燧發槍的戰時擊發率就只有百分之八十到八十五之間,如果燧石再不靠譜,那擊發率將會更慘。(所以在奧斯特利茨會戰的前夜,拿破侖特意的親自提醒麾下的近衛軍“換一塊新火石,明天會有大用場的”。)
燧發槍的火藥池因為有火鐮蓋遮蓋,所以可以有效的防風、防漏,所以擊發率比火繩槍要好。
燧發槍每射擊大概60次,就要對火門(引火孔)、槍膛進行清洗,要不然火藥殘渣堵塞起來不光彈丸塞不進去,甚至連火藥池和槍管相連接的引火孔都會完全堵死。
使用這種槍的老手能一分鐘射擊五次,當然精度感人,所以一般一分鐘兩到三發,有效射程很少超過30米。
正是因為后裝槍研發久久沒有聲息,羅蘭芳也主動去了解過,也知道了不少的槍械制作的流程,最后沒有辦法也只能繼續采用燧發槍作為軍隊配備武器。
主要是因為工業條件沒法做到,槍管全靠人工鉆,連個機床都沒有。
現如今軍械局全力趕制最新一批的武器,還再進一步擴大產能,估計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在燧發槍上積累足夠的經驗,到時候研究后裝槍就簡單多了。
火槍的研究展開了,自然也不能把火炮落下。
19世紀前火炮基本都是發射實心球彈的滑膛前裝炮,威力并不大,不過相對于當時的其他戰爭武器,火炮仍舊是最強的。
想象一下一個十幾公斤重的金屬球砸在城墻上,木質結構基本無法承受這樣的攻擊,土質城墻也會很快粉碎,基本只有石制城墻能夠堅持上一段時間。
不過19世紀中葉,意大利(沒錯是意大利)人發明了螺旋線膛炮,也就是說帶有螺旋膛線的火炮,使火炮威力大為提升。同時后裝填的火炮也出現了,火炮的射速也得到了明顯提升。
但整個19世紀,基本上火炮都還停留在實心炮彈的階段。
線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結構上的一次重大變革,直到現在,線膛炮身還被廣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則為迫擊炮等繼續使用。
既然后面的路都已經給我們指明了,那羅蘭芳只需要照著做就好了。
反正只在羅蘭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