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東南亞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漢代。
據《史記》、《漢書·地理志》等文獻記載,公元1世紀左右,中國就與緬甸、越南等國互有來往。
唐代時,移民人數開始增多,他們被當地人稱為“唐人”。
不過,中國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清時期才越走越寬。
可就是這樣,還是不能保證華人在南洋地區的利益。
每每想到后世華人在南洋地區遭受的苦難羅蘭芳都心痛不已。
大量的華人涌入東南亞后,對當地的生產、生活以及經濟建設,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方面,許多華人在僑居國從事商業活動,負責管理海外貿易,收購當地土特產,銷售該國貨物,從而形成一個溝通中國與海外貿易的商業網絡。
這些人也多為當地政府所倚重,暹羅王室就曾表示,“如果沒有華僑,宮廷什么買賣也做不成”。
另一方面,還有相當一部分華人從事手工業,烤面包師、裁縫、鞋匠、金匠、銀匠、雕刻師、鎖匠、畫家、泥水匠、織工,幾乎無所不包。
從事農業、園藝和漁業的華僑人數也很多,他們同樣在當地社會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東南亞經濟發展過程中,工礦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在印尼婆羅洲,華人是當地金礦的唯一經營者。
礦工人數最多時曾超過9萬,每年生產的金礦砂一般都在百萬盎司1盎司等于 2835克以上。
19世紀之前,馬來西亞的錫礦也幾乎全部是由華僑開發。
當地許多被稱作“錫湖”的大型錫礦區,都是華僑一鋤頭一鋤頭挖出來的。
正是由于華僑的辛勤開采,馬來西亞的錫產量在很長一段時間占據世界錫總產量的一大半。
“下南洋”的中國人,就這樣成了當地經濟開發的主力軍。
他們的勤奮與努力,改變了所在國經濟落后的狀況。
就連英國的海峽殖民地總督瑞天咸也承認,馬來半島的繁榮昌盛,“皆華僑所造成”。
“馬來諸邦之維持,專賴錫礦之稅入……錫礦之工作者,首推華僑。彼等努力之結果,世界用錫之半額,皆由半島供給。彼等之才能與勞力,造就今日之馬來半島。”
“馬來政府及其人民,對于如此勤奮耐勞守法之華僑之謝意,非言語所可表達。”
華人在改變所在國的經濟狀況的同時,很多人也徹底改變了自己與家族的命運。東南亞華人,先后出現了數以百計的百萬富豪、千萬富豪。
“下南洋”成為堪與“闖關東”、“走西口”相媲力的重大歷史事件,同樣有“推拉”合力的驅動。
推力方面,“經濟壓迫”是最具有能量的“激素”。
1935年中國太平洋學會對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調查顯示,因“經濟壓迫”而出洋者占6995。
拉力方面,英國、荷蘭殖民統治下的南洋,正處于加速開發中,勞動力的需求量旺,供不應求,就業機會正多。
而且,南洋諸國為吸引華工,甚至采取了“最吸引人的條件”。
如馬來西亞最大的一個州砂拉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國王二世執政時期,就頒布了一個特別通告
給移植者足夠的免費土地種植;
政府臨時住屋安置移植者;
免費供給大米和食鹽一年;
交通運輸工具;
建立警察局保護華人安全;
華人可永久居住在砂拉越。
這對無業失業的流民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由此可以理解為什么不少流民“甚或自鬻以求至其地”了。
對流入地來說,華工一直是南洋開發的生力軍,他們是廉價的用之不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