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是在海上,如果在內河內湖地區,就要另當別論了。
比如第二次英美戰爭(18121814)時期,在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上的內湖水戰。
因為內湖沒有什么風浪,導致美國戰船上的長管炮可以更從容地在英軍戰船卡倫炮射程之外,瞄準英軍艦船轟擊。
而英軍艦船全部裝備卡倫炮,射程近,無法打擊到美艦。
想靠近時,美艦卻跑了,像“放風箏”一樣戲耍了英艦。
所以,單單裝備射程近的卡倫炮,也是不合適的。遇到美國那種無賴打法,就可能吃虧。
當然,換到大西洋上,船體晃動厲害,美軍的這種猥瑣戰術就未必有用了。
內湖上,因為風平浪靜,才使得長管炮射擊更精準些。
此戰之后,英國人終于意識到,只使用卡倫炮,是不行的。
遇到老美那樣無賴的,就要吃虧。
所以,后來英國戰艦上,卡倫炮和長管炮是搭配使用的。
在近戰的時候,主要靠卡倫炮摧毀敵艦。而距離遠的時候,則用長管炮互相賭命中率……
不過,大海之上,距離太遠的話,長管炮即使射程夠,也基本打不著。
所以,英軍戰艦在海戰的時候,基本都是靠近敵艦500米內,發揮卡倫炮的優勢。
甚至,皇家海軍還有貼近射擊的戰術。
比如納爾遜陣亡的那場“特拉法爾加海戰”,就是因為納爾遜的旗艦“勝利號”和法軍主力艦“敬畏號”并舷對轟,甚至發生了接舷戰。
納爾遜本人也因為距離過近,被法軍火槍手給瞄準射殺了。
總之,風帆戰艦時代的海戰,距離越近,火炮命中率越高。
如果并舷的話,基本上就是一轟一個準了。
那時候,大家完全就是比口徑了。
但在遠距離上,即使是在五百米的距離上,艦炮的命中率也是低得驚人的,只有一兩成。
遠距離對轟的話,命中就算你中獎……
英國皇家海軍現成的經驗都擺在這了,羅蘭芳為啥不用?
不過,羅蘭芳也不敢把步子邁得太大,防止扯到蛋。
因此,羅蘭芳也只要求科研院先進行十二磅短重炮的技術儲備。等到技術成熟了,在研制十八磅的。然后,以此類推,晉級到二十四磅的。接著,再向三十二磅短重炮進軍……
當然,這個時代,重炮鑄造,成功率很低,一般20的成功率都沒有。也就是說,報廢率高達八成以上。
但羅蘭芳經常逛軍事論壇,知道其中原理。
是因為,這個年代,還沒有出現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出現的“羅德曼法”。
所謂羅德曼法,就是鑄炮時的“內模可控冷卻技術”。
具體來說,就是讓炮管內壁的冷卻速度不比外表慢。
而通常自然冷卻的話,自然是外層先冷卻,最后才到內部。
但這樣一來,因為熱脹冷縮的原因,容易導致外層炮管先收縮,擠壓“熱脹”的內層,容易造成炮身內部裂痕,然后導致報廢。
而使用“羅德曼法”,讓炮管內部加速冷卻的話,就不容易讓外層對內層產生“箍緊”的效果,也不容易產生內部裂痕。
這樣,重炮的鑄造成功率,就大大提高了,可以達到了八成以上。
而且,使用壽命也更長了,甚至是老方式鑄造的火炮的五倍……
羅蘭芳把“羅德曼法”的原理,交給了楊三達,讓他按照這個原理去鑄炮。
當然,如何讓炮管內壁的冷卻速度加快,羅蘭芳卻是只知道原理,不知道過程的。
這一點,需要他自己去摸索,羅蘭芳許諾,只要把這個方法研究出來了,以后就叫做“楊三達法”。
一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