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三達的辦法就是——以英國蓋倫船為原型,盡量瘦身,然后,把船頭修改成密封的空心倉,船底部再改成流線型結構。
然后,為了讓船在高速航行時更加平穩,楊三達還使用了羅蘭芳提到過的減搖鰭技術。
當然,不是后世那種復雜的減搖鰭,就是在船底安裝幾對類似魚鰭的木板就可以,適當的保持船身航行平穩。
還有就是,盡量把船的桅桿弄高些,擴大船帆面積。風帆面積越大,受到的風力越多,速度也就越快。
主要難點就在于,桅桿的強度要夠高,免得在大面積的風帆的拉扯下弄斷桅桿。這需要選擇韌性和強度都很高的木材……
經過一番嘗試之后,新式的飛剪、蓋倫雙合一戰船新鮮出爐。
經過測試,雙合一戰艦最終選定為長64米,寬106米,吃水5米,排水量為1300噸。
戰艦上有三根主桅桿,艦首采用飛剪式設計,這樣有利于減小戰艦航行時的阻力。
理論上,在順風順水的時候,這艘戰艦的最大航速可以達到12節以上,超出現在的西方戰艦一大截。
火力上的搭配,主要由艦首的兩門二十四磅長管炮,艦尾的兩門二十四磅長管炮,兩側各8門蘭芳造十二磅短重炮組成!
這使得戰艦在朝側方射擊的時候,可以集中使用8門短重炮,追擊或者撤退的時候,也可以使用二十四磅長管炮。
新的一千兩百噸級的雙合一戰船,最快速度達到了12節。
但是,其側舷艦炮的裝載量,從20門,下降到了16門。也就是說,每邊的火炮數量,減少了兩門。
實際上,如果不是應用了“減搖鰭”技術,出于船舶穩定考慮,側舷的艦炮數量可能還要減少幾門。
但是,因為有減搖鰭,船舶穩定性更好,所以,每邊艦炮,只減少兩門,已經很不錯了。
12節最大航速的雙合一戰船,速度提升很多,但火力降低卻不大,可以算是極大地提高了性能了。
飛剪船的最快速度為175節,而蓋倫船的最大速度為10節。
1853年建造的“大共和國”號,長93米,寬162米,深91米,排水量3400噸,主桅高61米,全船帆面積3760平方米,航速每小時12~14海里,橫越大西洋只需13天,標志著帆船的發展達到頂峰。
羅蘭芳也不需要制式戰艦能夠達到“大共和國”號那樣的高速,只需要達到12節,能跑的過西方人的戰列艦就可以了。
為此楊三達做成了兩套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制作雙合一的戰船,船寬度不降低,或少量降低。但是,可以做一些“飛剪船”化的改進。比如,空心船頭的設計,船水下尖削形狀的設計,以及減搖鰭的增添,還有增加風帆面積等……
經過測試之后,這種船比原來的帆船速度更快,在速度上最快十四節已經可以說是遠超西方人的戰列艦了——英國海軍名艦“勝利號”的航速為89節。
第二種方案就是制造經典的飛剪船。但是和原本的飛剪船不一樣,新式的飛剪船船底加裝“減搖鰭”。
傳統的飛剪船,速度倒是飛快了,但是左右顛簸晃動太過劇烈,很容易讓人暈船,也更容易翻船。
加裝了減搖鰭后,飛剪船航行更加的平穩了。
因為采用后掠式的減搖鰭,對船只航速也沒有太大的影響。
新的飛剪船比原本19世紀的飛剪船更加完美了——因為它加裝了20世紀才出現的減搖鰭。
飛剪船雖然最高航速為175節,比蓋倫船的最高航速10節看上去高不太多,只有蓋倫船的175倍高。
但是,全程航行下來,看起來飛剪船最高航速是蓋倫船的175倍,可中速和慢速航行時,其速度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