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和小袁來了個長時間的哲思對話。 我們聊到孝順。 上行下效。 我理解的意思是:“上面行動,下面效仿。” 他說:“上行下‘孝’。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孩子對你也孝順。 比如我們讀書時期的《木碗的故事》就證明孝的意義。你們不孝順父母,那你的子女也不孝順你們。” 我說:“對,我想到一個社會工作者的故事,88歲的老人家,七個子女,仍然沒人愿意贍養。” 他說:“這是責任主體不明確。大家都有私心,越是這樣越沒有團結之心。 一個團體,只有主體責任明確了,大家才會全心全意做好自己必須要做的那一份責任。” 我說:“讀了那么多古文,我發現自己多少有點男人的心性,希望成為真正的君子。” 他說:“做君子不一定好。 無酒不成宴席; 無色路上人稀; 無財誰肯早起; 無氣反被人欺。” 如果只做學問和禮儀,別的愛好完全沒有,對于當代社會和為人處世還是少了些什么。” 我說:“對哦。我也想自己能夠更自由自在,沒有拘束。不拘泥別人的評價和偏見。” 小袁說:“你的性格已經很好了。” 我說:“我之前看了一本電影,男主角來到一個花花世界,他和這個世界完全不融入。 經過你這段古詩,我反思了一下,一個人有自己的堅持很好。但是你完全不喝酒或者不和大家共歡,很多人是不愿意請你吃飯的;沒有美女帥哥,好像就沒有靚麗的風景;比如沒有錢財和利益的驅使,很多時候你的動力不大,不然要獎金和獎勵干嘛呢;沒有脾氣有時候會反被別人欺負。” 他說:“所以做君子不一定好。你會感覺失去很多。 你看我們曾科,他跟什么人都能聊。不是別人厲害,而是他厲害。他能把不同頻的人帶到同頻,這就是他能夠包容一切。” 我:“對,我就做不到。” 他:“那我們能做的就是成為真正的自己。” “嗯嗯!” 他問:“你希望成為怎樣的人?” 我思考了一下,腦海里就這么一個答案:“有影響力的人。” “但我發現很難。 前些年,我那個時候在最痛苦的時候回來,外面的人卻因為某些人的言論對我有很多偏見,我很氣。所以我就有股燃燒的憤怒。 但后來我放下憤怒,低調做人,現在兩年多了,似乎和大家也和諧多了。” “是呀。你在群里發表言論,會更加深別人對你的看法。” “你看,我花了兩年多才改變我們單位的同事的看法。那如果我希望在玉環、臺州、浙江甚至國家有影響力那是需要一個多么漫長的過程。” “你現在很好了。” “但我有我的痛苦。” “那你就堅持你的夢想,成為有影響力的人。 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他說:“比如首富他有錢,他的子女過的很瀟灑。我們沒有這樣的生活,我們體會不到他們的人生,也不能批判他們的為人處世。 但上帝給了我們普通人的生活,經歷柴米油鹽的煙火氣,也是我們的恩賜,但同時我們也感受不到他們的生活。 他們只要不犯法,就是很好的生活。” 我問:“所以你覺得人性本惡還是本善呢?” “那我覺得人之初,性本惡。 因為你看小孩子他想哭就哭,生氣了就打人,一不高興就摔東西,他們沒有克制自己,他們本能地想隨心所欲,是后天的教育改變了他們。 權力是關在制度的牢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