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常明白便好,需知飲酒宴友,于平時自是無礙,于戰事卻是最忌,張車騎生前,便屢屢因飲酒誤事,最后更因為醉酒飲恨軍前,為反賊所害。
若非醉酒,憑張車騎之勇猛,范強、張達兩名小人安敢造次,惜乎堂堂猛將竟載于小人暗算,未能馬革裹尸,一遂其志,實在令人痛心。
若張車騎未遭暗算,當日夷陵之役,先帝有張車騎助戰,勝敗或會反轉,先帝不致中途崩殂,興復漢室之路或許便不會如此曲折漫長矣。”
“老師且莫再為過去之事哀傷,如今吾大漢已收復關中,只要再迎陛下回返舊都,興復漢室之路自是一片坦途,天下景從之士定必絡繹不絕。”我見諸葛老大有點沉湎往事,便寬慰他道。
“幼常勿用擔憂,為師只是稍稍憶起往事,便告誡汝一二而已。為師并非尋常村婦,自不會只顧懷緬往事,而忘卻眼前之事。
只是自先帝及關、張兩位將軍逝去后,為師已鮮與人談及往事,今日既然說起,便與汝再細說一番,亦讓汝知道一些掌故。
其實先帝登基時所封諸人,先帝曾與為師言說,最辜負的莫過于馬驃騎矣。”
“馬驃騎?可是馬超、馬孟起將軍?”
“正是。”
“先帝為何如此言說?馬超將軍得封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斄鄉侯,官職爵位不可謂不高,亦足以報當年馬超將軍助先帝取得漢中之功矣。”
“唉,幼常有所不知,其實當年先帝登基,本應集結大軍,北伐中原,興復漢室,至不濟亦當占據涼州、圖謀關中,成眼下之局。
此亦是當年馬驃騎愿投先帝,并助先帝取得漢中之主要原因。馬驃騎亦一直不忘此事,日日夜夜盼望先帝率其回返故里及報宗族之仇。
然當時關將軍兵敗襄陽,更慘死敵手,先帝意欲揮軍向東,一是為關將軍報仇雪恨,二是為奪回荊州,以助北伐,三是一切順遂,則直取建業,若事不濟,亦當令東吳立下盟約,日后助吾興復漢室。
為師在先帝欲發兵攻東吳之前,以公仇大于私恨之言力諫先帝,后先帝召為師私下商議,涕零淚下向為師言說,與關將軍近四十年恩義,自關將軍離世后,無日不念關將軍,夢中亦常看見關將軍渾身是血,默默望著自己。
況自身以仁義立國,聲名傳遍天下三十載,方能聚集天下英才為己所用。若此次連有數十載感情的義弟,亦不能為其報仇雪恨,以后還有何面目談‘仁義’二字,麾下英才亦定必人心動蕩,再難盡心效力。
為師當時細想,亦覺先帝之言有理,因為師便是被先帝之‘仁義’所動之人,且先帝再以前言向為師言說,為師一不忍先帝心痛關將軍之死,二亦覺以當時先帝所領之軍,兵壓東吳并非難事。
若能奪還荊州,對興復漢室之大業亦是一大助力,于大局雖有微損,但并不是什么大礙,故最后為師便沒有繼續勸諫先帝,反幫助先帝一一勸服子龍等將。
不想先帝兵發東吳,馬驃騎便從此種下心結,最后竟郁郁而終,先帝對此,一直覺得愧對馬驃騎,而為師亦一直為此事耿耿于懷。”
“老師不必為此事神傷,先帝之議,雖或有失偏頗,但亦只可言及輕重抉擇失據而已,與大略并無偏差,馬將軍之郁亡,究其原因,亦多在其執念太重。
若其聞說過‘海豚人’之事,便應能稍稍放下執念,只需過個年,自能得償所愿矣,猶如老師今日之事,不亦經十數年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