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近侍整天在皇帝身邊,表露忠心的機會多的是,而且也容易被皇帝看到或知道,皇帝自然對其容易生出好感。
相反,領軍大將長期在外征戰,連皇帝的面都少見,就更不用說什么表露忠心的,聰明的還會在僅有的上奏機會表一下忠心,但效果亦是有限。
不聰明的就連僅有的表露忠心的機會也不懂得把握,那么皇帝對他的印象就可想而知了,萬一遇到有心人構陷一二,那么等待他的只有悲慘的命運了。
所以古往今來的諸多歷史上,凡是領軍大將,無論其功勞多大,只要政治智慧不足,不懂得如何向皇帝表現自己的忠心,其下場必然凄慘。
看看韓信和岳飛就知道了,一個可以說打下了漢朝的半壁江山,一個是反攻金朝,幾乎得以恢復北宋的疆域,但是只要皇帝不信任,韓信落得一個身死被夷滅三族的下場,而岳飛更是千古奇冤,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就被屈死在風波亭,雖然宋朝的政治斗爭尚算仁義,沒有被滅族,但是子孫后代也是貶官的貶官、流放的流放、避禍遠方的避禍遠方,也是落得一個家族星散的下場。
只有王翦和郭子儀這種領軍大將,深深明白皇帝的心理,才知道怎樣做能夠獲取皇帝的信任,好讓自己領軍在外征戰,可以毫無掣肘,順利建功立業。
所以王翦在率領六十萬秦軍出征楚國,發動滅掉楚國的戰爭前,就向秦始皇“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之后秦軍到達楚國,開始與楚軍交戰后,亦先后五六次向秦始皇求賜良田美宅,到后面甚至連王翦自己的部下都看不下去了。
而這個時候,王翦才向部下解釋,說如今秦王嬴政將舉國之兵盡數交到自己手上,定然對自己多有疑懼,故此自己才向秦王請求多多賞賜良田美宅,讓秦王知道自己貪財好享受,并無大志,借此打消秦王內心對自己的疑懼。
若非如此,一旦秦王對自己產生懷疑,讓自己身死族滅還是其次,若下令大軍臨時回轉,倉促撤回秦國,萬一讓楚國捉住機會,重創秦國大軍,以致動搖秦國統一天下之根基,那么自己就萬死難辭其咎,愧對這么多年為同一天下大業而犧牲的諸多將士了。
最后,王翦就是憑借這個做法,讓秦始皇嬴政完全對其放心,讓王翦盡情放開手腳對付楚國大軍,最終王翦用計打破楚將項燕,然后俘虜楚王負芻,滅掉了楚國,王翦亦憑這個功績獲封為武成侯。
另一個郭子儀就更是厲害了,雖然郭子儀一手平定“安史之亂”、收復長安和洛陽東西二京,可謂是中興唐朝的“中流砥柱”,甚至有人說他有“再造唐朝”之功。
但郭子儀就算功名著于朝野,亦毫不居功自傲,而是對自己所事的唐朝歷代皇帝都恭敬有加,就算嫁到自己家的升平公主與自己的兒子郭曖有矛盾,也親自向皇帝請罪,就算皇帝表示這是家事不予不追究,郭子儀亦回家杖責郭曖,以示對皇室的尊重。
郭子儀不但像王翦一樣向皇帝多多請求賞賜以自污,還有一事做得更絕,就是大開府門,隨便讓人進入自己府邸,登堂入室,以向皇帝宣示,自己家中并無隱秘可言。
所以郭子儀一生屢次被投閑置散,但他只要沒有發出怨言,皇帝最終也會選擇信任他,而重新起用郭子儀。
郭子儀就是憑著這種智慧,一生歷任太尉、中書令、關內河東副元帥,爵位更是從戴國公升為汾陽郡王,唐德宗即位后被尊為“尚父”,死后追贈太師,謚號忠武。
郭子儀功業彪炳,而且功業得以善始善終,不為皇帝損毀,可謂是歷史上罕有的事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