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按說,現在這個時間的孫權還是賢明君主時期,還沒有表現出晚年那種倒行逆施、多疑好殺的暴君性格,而現在東吳的都督是陸遜、朝中深受孫權信任的重臣則是諸葛瑾,軍事和政治上的掌權大臣都是明智冷靜之人。
兼且諸葛瑾還是諸葛老大的族兄,兩人感情甚篤,雖然諸葛氏兄弟兩人俱是公私分明之人,斷斷不會以私情亂公事,不過既然諸葛老大他們兄弟情深,相信諸葛老大修書一封給予諸葛瑾,應該能夠輕易取信諸葛瑾的。
綜上所述,只要東吳方面證實我所的退路是確實存在的,憑借先主劉備征戰一生遺留下的聲譽及大漢這么多年的仁厚名聲,東吳君臣都是明智,相信東吳大概率都會再次同意結盟之舉,及后如果我大漢二次北伐曹魏,也能爭取到東吳方面起兵相應的。
因為現在大漢雖然勢頭正勁,大有問鼎中原之力,不過無論怎么算,曹魏始終是三國中最強那一方,漢吳聯合共抗曹魏還是天下大勢,不然若讓曹魏尋機攻滅漢吳任何一方,那么另一方就斷無繼續存在之理。
如此明顯的“唇亡齒寒”之理,就如當年晉獻公假途滅虢之時,虞國大臣宮之奇諫虞公之言一樣,漢吳如今之勢,確是唇齒相依,只要稍有政治眼光之人,都能洞若觀火。
東吳如果與大漢破盟,待大漢被曹魏攻滅,東吳自然難逃一劫,而就算東吳知道退路,欲避去臺灣保全宗廟,不過按照曹魏一貫秉性,相信也是難以安生。
反之大漢這邊一貫以仁厚名聞天下,又主動將退路的信息給東吳,那么就是說,如果東吳在聯漢伐曹期間給力的話,就能夠與大漢分庭抗禮,二分天下,至不濟若伐魏不力,讓大漢這邊吞下曹魏大片疆域而自己一無所得,也可以憑著與大漢的盟約,先退往臺灣以待天時,時機適合則考慮回歸中土,時機不至則繼續退往菲律賓那邊。
如此的話,怎么算東吳也能保全宗廟和一定實力,不致成為亡國之人,成為別人刀俎上的魚肉,任人宰割,相信以東吳現時君臣的腦子,也能明白怎樣選擇才能對己方最為有利。
想了這么多,我就向諸葛老大說道“老師,弟子曾于書中看過,揚州東去約一百里,有一海島,吳人名之為夷州,其島甚大,可容數十萬人。
若老師與陛下相商,許東吳若事有不諧,可退至此島得以保全宗廟,相信以東吳君臣之明智,應會同意與大漢重續舊盟。”
諸葛老大聽了我這樣說,就詳細向我詢問了臺灣的種種情況,我就選自己知道的大概向諸葛老大描述了一通,諸葛老大就說道“幼常,此島雖好,然其距揚州太近,恐非長久之計,況且此島東吳既早已知曉,多年來未聞此島有何產出,估計其島并非立國理想之地,東吳憑此怕亦難以同意結盟伐魏。”
幸好我早有所料,還有下一個方案可以給諸葛老大,不然到此就恐怕詞窮了,于是我繼續向諸葛老大說道“既然此島未堪作東吳立國之地,弟子還從書中得知一處,此處離夷州六百余里,從夷州往南而去,大概需航行五日左右,書上記載此處名為菲州。”
諸葛老大聽了我這番話,便再次向我詳詢了菲州(其實就是菲律賓)的各種情況,我這次卻不敢說得太多,因為菲律賓現在究竟是什么情形,這個時代還真的不好說,甚至說有沒有人生活在這片土地也難說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