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糧儲備倉的盜賣情況難以禁絕,除了這些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乃是官糧儲備倉里面的糧食,最終的去處是災民,普通的老百姓要與官吏計較已是千難萬難,而受到天災的老百姓,只要官吏隨便給點吃食以作果腹,讓他們不致餓死已是千恩萬謝,又怎么會計較這些糧食的質量和多少呢,舉凡有一口吃的,就不會有什么意見的了。
如此一來,就更是助長了這些盜賣糧倉里面糧食官吏的氣焰,只要稍有手段,隨便弄來糧倉儲量一半或是十分二三的糧食,極端點來說甚至弄來十分一多點的糧食,就能應付天災過后一段時間內的賑災任務,只要賑災有那么一兩個月到三個月,自然可以向朝廷稟報,災民眾多,賑災之米糧將盡,請朝廷撥下米糧,就算朝廷一時三刻沒有糧食下撥,這個時間也差不多到下一季的糧食收上來了,這樣就可以撐到朝廷下撥糧食或是朝廷無糧下撥然后停止賑災之時。
這些賑災的真實情況,其實在《鐵齒銅牙紀曉嵐》里面和珅和大人與紀曉嵐那段震驚觀眾三觀的“救民先救官”、“易子而食,手中有載,可是親眼目睹,方知孩童在餓極的人眼中只是一堆肉”、“清官如鳳毛麟角,貪官如黃河之沙”對話里面說得很清楚了。
看書領現金關注vx公 眾號書友大本營 看書還可領現金!
尤其里面那句“災民還算是人嗎?”,雖然聽上去似乎有點殘酷沒人性,但在古代卻算是相當真實的了,歷朝歷代的朝廷,只要下面的官員能夠賑災給力,天災發生過后沒有災民作亂,基本上都會給予褒獎,而不去追究賑災糧倉里面的糧食是否存在虧空。
由此,這些盜賣糧倉中糧食的官吏,都是深悉對上和對下的套路,故此方會如此大膽去做下此等虧空之事,皆因此事風險有限,獲利巨大。
但是軍糧儲備倉就跟官糧儲備倉完全不一樣了,首先軍糧乃是直接關系國家生死存亡的事情,所以軍糧儲備倉里,官吏及看守之士卒,基本都是軍中之人,也就是軍糧儲備倉內,行的乃是軍法,而軍法可是歷來都以嚴苛聞名的,就猶如唐代兵書《虎鈐經·軍令第九》里面說的“十七條禁律五十四斬”,可謂是動不動就是死罪。
故此歷朝歷代,除非是到了朝代末期,一切成法都已破敗不堪,不然的話,軍隊這個系統都是能夠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不會那么容易被腐蝕掉的。
何況歷來皇帝,奉行的都是文武分治之法,務必使武將和文臣互不咬弦,方便皇帝在其中安然無恙地進行平衡之策,由此,軍糧儲備倉的官吏,很難以像官糧儲備倉的官吏一樣,上下勾結、沆瀣一氣,因為一旦有事,朝廷派來調查的欽差大臣,肯定是文臣,這班軍中之人,可沒有什么消息渠道提早得知消息以作準備,也沒有相應人脈用來搪塞敷衍啊,等待盜賣軍糧者的下場只能是死路一條。
接著就是軍糧的去處,顧名思義,軍糧最終的去處就是軍隊,而軍隊什么時候需要到軍糧儲備出取用軍糧呢?
一就是大軍開拔,二就是大軍日常所用,而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對想盜賣軍糧斂財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大難題,也是杜絕盜賣軍糧的主要原因了。
大軍開拔,肯定受到朝廷所命,通常都是皇帝和朝中重臣統一意見后下令的,而大軍開拔,是有時限的,一般就是十數日到一個月不等,可沒有半年或者數年時間讓人操作,以彌補虧空啊,而且大軍開拔受朝廷老大所命,若有任何差池,那位老大可是會要命的,這可就不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