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齊楚兩國,都是當時一等一的大國,疆域廣大、糧草充盈、兵員眾多,自春秋以來就是世所公認的強國,春秋五霸中,不記一箭之仇,大膽任用管仲的齊桓公,以及“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就是齊楚兩國強大國力的體現。
雖然齊楚兩國都是國力超群,不過其各有各的取死之道,所以最終還是被秦國后來居上,一躍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國家,直至最后將齊楚兩國置于死地,宗廟社稷不存。
首先說一下齊國,齊國本來是輔佐周武王伐紂、建立周王朝的姜尚姜子牙的封國,姜子牙其人被后世尊稱為姜太公,更是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是周武王時期整個周朝的軍事統帥。
以姜子牙當時的地位,其所獲封國必然是最好的那一等次的了,而且后世姜子牙被稱為“謀圣”及兵家鼻祖,由此可知姜子牙的能力絕對亦是超等的。
齊國底子既好,又得姜子牙如此人物操持,國力自是蒸蒸日上,基礎打得極好,后世君主只要不是太過昏庸,自能維持住強國地位。
然后到了齊桓公的時代,最終將歷年來積儲的國力爆發出來,成為了春秋時期列國中的第一個霸主,其在名相管仲的盡心輔佐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甚至后世的孔子也說出了“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這等話語,就是說如果沒有管仲輔佐齊桓公抗擊蠻夷,后世之人都會變成蠻夷了,可見齊桓公所建立的功業是何等彪炳。
本來姜氏所統治的齊國,雖然后來再沒有出過齊桓公這樣的人物,但是也依然秉承齊桓公“尊王攘夷”的宗旨,努力壓制楚國,與當時另一強國晉國默契配合,分別壓制南面的楚國與西面的秦國,勉強維持住周王室的統治名義。
故此后來的齊國,雖則沒有多少建樹,但也算是當時周王室維持統治的重要砝碼,與晉國聯手一起維持住這個天下的安慰,所以當時列國就算是有什么糾紛,都會訴諸周王室,由周王室調停解決,而不會像后來戰國時期一樣,動不動就共伐敵國。
這個時期,由于齊晉兩大強國尚親近周王室,故此列國雖有互相共伐之舉,但最終也會聽周王室的調停,鮮有滅國之舉。
到了后來,發生了魏、韓、趙三國分晉及田氏代齊的事情,周王室名義上的統治就再難維持,列國就開始公然攻滅他國,大國吞并小國,逐漸全天下就只剩下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個國家,史稱“戰國七雄”。
而這個戰爭不斷的時期就被后世稱為“戰國時期”,以三國分晉和田氏代齊兩個事件為分界線,之前的時期就被稱為“春秋時期”。
田氏代齊,用的手段十分著名,就是后世時常提及的“大斗出小斗進”,但里面有一些東西要說清楚,田氏代齊并非如此簡單的。
第一是田氏此時已經在齊國經營了五代共一百二十多年,可謂是根深蒂固,勢力龐大,不是齊國君主可以輕易除去的了。
第二是齊國君主是個奢侈之君,向民眾征收重稅以致民不聊生,國民大多對齊國君主不滿,故此田氏才有了收買人心的機會。
第三就是田氏的手段了,此時田氏乃是掌管全國糧食征收及發放事務的大夫,等于是后世的戶部了,于是田氏就利用這個身份,制訂了新的規定,就是將原來四升為一斗的四進制,改為五升為一斗的五進制,當向國民借出糧食的時候,就用新制,國民收糧后向國家歸還糧食的時候,就用舊制,如此一來,國民向國家借糧食,就等于獲利了一升,這就是所謂的“大斗出小斗進”了。
而田氏用這種手段,卻沒有提君主半句(雖然提了估計國民也不信),田氏“借公事施私恩”,國民獲利自然對田氏感激不盡,由此全國民心逐漸被田氏收買,慢慢架空齊國君主,最終實現了替代姜氏成為齊國君主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