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予一歲出頭的時候就會說很多簡單的字詞,母親陳曉妍聽說早說話的孩子將來是要吃苦的,但她不禁又想起自己懷林子予時受過的苦,懷里還抱著剛出生不久的林子恩,看著四歲的大女兒林子期照顧著林子予,心想:你們的時代里哪里還有苦命人呢。
林子予出生于南方小鎮的一個大家庭,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曾讓她很不受待見。
林子期作為長女出生,林子予是次女。她似乎在母親肚子里時就明白母親因未得子而在家庭中地位低下,總是在母親輕輕撫摸肚皮和輕悄命令“乖”下安靜候著。以至于陳曉妍忙于工作忽略疼痛,她專注地坐在紡織機前,一邊熬夜趕工一邊安撫肚子里的胎兒。林子予在母親的肚子里呆足了十一個月后催生。
林子予的爺爺奶奶得知她的性別后,稱身體不適而避免接觸嬰兒。陳曉妍明白,丈夫林山也明白。他們必須要生一個兒子,但是政策不允許、經濟條件不允許,于是他們商量著要把林子予送人。
林山開著摩托車,載著懷抱林子予的陳曉妍,從清水鎮到井龍鎮二十公里未曾歇息。
陳曉妍小心翼翼把林子予放在姨媽的懷里:“她很乖,不怎么哭鬧。”姨媽一臉滿足地用手指輕觸林子予的臉頰,連夸孩子長得有靈氣:“我一直想要個女兒啊!太謝謝你了!”林子予身邊的雙胞胎哥哥們在試探著揉捏她的小腳小手,她蹬了蹬腿似乎在回應哥哥們,骨碌碌的大眼睛好像在忙著觀察新環境。
這是林子予第一次接觸父母以外的懷抱。
陳曉妍是個理性堅強的女人,遇見林山后她也一直如此。她從小承擔家中的所有家務活,做著和自己母親同等分量的工作,她去耕田、喂豬、拾柴……也還上學、照顧兩個弟弟。十八歲的時候她在省里的技能院校認識了林山,她憧憬任何戀愛中少女會做的事情,直到她懷孕,認清愛情在現實中的殘酷。
陳曉妍和林山商量后,把孩子打掉了。她在所有人面前沒有表現出一絲異常,手術后的她依然如平時一樣忙家務活和學習。她很清楚自己和林山沒有能力撫養這個孩子,她必須冷靜理性地選擇能否保留這個生命。她一方面愧疚于讓它曾存在過,一方面自我合理化“這是對大家最好的選擇”。
嫁給林山懷著林子期和林子予的時候,陳曉妍和林山開了一家“大排檔”,陳曉妍從凌晨五點開始準備食材,營業到次日凌晨兩點,她的休息時間多數在白天非飯點時段。婚后她其實也恨過林山,恨愛情恨婚姻,恨自己年少無知。她曾相信緣分和愛情,但是懷孕期間都讓她無比失落。
一次,她告訴林山:“我現在真的很想吃布林,或者說是林子予想吃。”工作相當疲憊的林山對二次懷孕的她已經愛答不理,慣性認為是孕婦的任性。陳曉妍最終在半夜哭著走到水果店敲門,只為吃一個布林,她偶爾還會喊林子予“布林”。后來她在醫院待產時,林山甚至都在忙著工作。其實陳曉妍在好長的一段時間里都不曾知道,林山不在的那些時間里,都在為將來準備三胎時籌集政策罰款的資金。
陳曉妍再也不對林山有任何期許,曾經她興致勃勃向他敞開心扉,但她發現有時候他并不值得自己那么做。她決定要兇狠又頑強地對待這個世界,所有人都不會比她的孩子重要了。產后,她的口撕裂,醫生叮囑她動作幅度必須盡可能小,但是沒有任何旁人的照顧,她已經不再在乎自己的身體,一個人解決自己的生理需求。她堅信自己都能熬過第一次打胎,這不算什么。她恨林山,但也無暇恨林山。她感動于林子予是個健康又靈動可愛的嬰兒,而不像林子期出生那般營養不良;感動于林子予溫文爾雅的性格,好像初生就通情緒,不哭不鬧地陪伴在旁;感動于林子予是個全新的生命,即將可能展現的與自己完全不一樣的生命軌跡。
陳曉妍見大家喜愛林子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