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臺風給南方帶來了巨大損失。江南魚米之鄉變成了水澤之國,百姓流離失所。
皇帝召集大臣加班加點的討論賑災之事,林如海常常幾日都留在宮里不回來。
顏華去信姑蘇幫她辦事的主事,讓他全力協助官府救災。
一月后,大水退去,三皇子與欽差大臣組織州府重建、安頓百姓,一切完畢后,回京面圣。
三皇子和欽差大臣進宮不久,林如海便被召進了宮。
緊跟著,顏華也收到了懿旨,說是皇后召見。
所謂有心插花花不開,無心栽柳柳成蔭。顏華從不曾想過,自己的善舉會被皇帝知道,甚至因此,林如海和她均成了百官典范。
皇帝在大朝會上重重表彰了林如海造福鄉里的義舉,過去幾年的造橋鋪路,讓林家老家受災很小,而隨后的及時協助官府救災,更是救助百姓無數。皇后也同時明旨表揚顏華,稱其品德,當所有婦人效仿,隨旨意而來的是皇后的賞賜。
東西不貴重,重在背后的意義。皇后的褒揚,將從前的流言擊得粉碎。
而隱藏其中,最大的收獲是,林如海受到了三皇子的另眼相看。在賈敏的記憶中,這個三皇子看似不近人情、難以相處,卻是最后登上皇位的人!
林如海雖然堅持中立,但是三皇子自從知道林家做善事一絲不茍、常年如一日,又想起前陣子二皇兄鬧出的事,林如海依舊在朝不改政見,歸府夫妻恩愛,在風波之中,仍保持故我,巋然不動,便對林如海十分欣賞。
三皇子與他的皇妃感情也很好,甚至與林如海夫妻有些相似,皇妃只育有一子,不到六歲便夭折了,到如今再無動靜,皇家子嗣大過天,近一年,皇妃似乎已經放棄,常常將他推向別處。夫妻之間,已經漸行漸遠。
三皇子想到賈敏,便想著,什么時候也讓皇妃見見她。
榮國府也是興高采烈起來,柳氏親自來了林家。
“知道這段時間你肯定忙得很,我就自己來了,果然好人有好報,你們也是守得云開見月明了!”
顏華連忙招呼她“當日只是為婆母積德,這一年年的習慣了也就做下來了,誰也沒想到會有今日。”
柳氏是真的為他們開心,也沒有什么趨炎附勢的意思,她知道要是她不來,老太太肯定要喊人去榮國府,到時候二房那臉色,沖口說什么不好聽的話,大好日子顏華又要堵心。
不過說真的,看到王氏近日那臉色,她私底下也是真的暢快。
顏華由心而發“大嫂,這全家,恐怕也就您是真的為我考慮!”
柳氏驚訝她竟然說出這樣的話,但仔細一想,自己丈夫,二房夫妻,還真不是什么熱心人,都是只顧自己活得舒快,哪會想到別人;而老太太,她也是看的清楚,圖安逸,心中最重的是二房;這樣一想,不禁有些可憐這個妹妹了。
帝后褒揚的余韻還未從百官之間散去,林如海便被欽點巡鹽御史,比前世早了三年。
顏華很高興離開京城。離了賈府,用不著見互相看不對眼的人,不用再聽賈母嘮叨或時不時冒出的太醫要給她把脈,天高皇帝遠的,誰也管不著他們。
臨走之前,各府之間又是好一番走動,最后去榮國府告別,這回離開,賈母是笑呵呵的,女婿高升,實在是一件大好事!
半月后,林家啟程去揚州,同行的還有賈瑚,柳氏將他托付給了顏華,江南文風盛,林如海今后公務繁忙,可能無法再給賈瑚上課,她便托了顏華讓賈瑚在南邊書院讀書,也方便去金陵考童生。
轉眼又是五年,林如海連任揚州巡鹽御史第二年。
揚州地界,官紳鹽商都知道巡鹽御史夫妻恩愛,膝下無子。顏華向來坦然,林如海被她感染著,似乎也不在意這些,甚至這兩年,偶爾還會提起收養義子之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