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锏跟著宮女, 在滿場的注目下心懷忐忑地走到了太后太后、女皇面前。路不長,他想了很多。
太后為什么單獨叫了他, 是她和太后說了什么嗎?她對太后怎么說的?太后會是什么態度?如果太后不同意, 待會兒要刁難他……
在場眾人包括太后并沒有看出楊锏有如此多的胡思亂想。從戰場回來的武將,哪怕跟著宮人低頭前行,依舊可見軍人意氣, 隨著他越走越近, 剛強沉穩之氣迎面而來,哪怕他什么都沒說, 太后就下意識覺得這孩子靠譜。
楊锏恭恭敬敬地行了禮。
太后叫起, 十分和善地問他家里情況。
這也是常見的事情, 太后嘛,后宮中人,看到一個杰出的小輩, 肯定是問問家里幾口人, 都在做什么,然后再聽他說說自己的事情。
套路都一樣,但是這次太后聽得格外仔細。
楊锏老老實實說了家中情況——父母早亡,自己還有一個小了七歲的弟弟,這些年他在邊關參軍,弟弟拜了皇家義學的院長為師,受院長照顧教導,如今已經是個秀才。
這些事太后早就從皇甫楹口中聽說了,只是如今聽楊锏再說一遍, 心中有種命中注定的感覺,這兩兄弟真的是處處都和皇家有關聯,難道這就是緣分?
太后笑問“弟弟年紀還小吧?可憐見的,哥哥不在身邊孤身一人在京城,小小孩子生活不易還能如此發奮,你們兄弟都是好樣的,不愧是楊將軍的子孫血脈。”
客觀上來說,楊锏兄弟的確是勵志典范。一個年紀輕輕從小兵一路拼到副將,一個小小年紀寄宿義學,十多歲就成了秀才,即便是朝中大臣也要贊一聲,感嘆家中兒孫不如他們。
楊锏不怕別的,就怕被人夸,還是當眾被夸,小麥色的皮膚上出現了一點紅暈,連忙說太后過獎。
太后又說“你弟弟一人在京城,這次進京,是打算留下了嗎?”
楊锏不好回答了,他想留下,但是還沒找到機會呢!
朝中大臣尤其是內閣,也都敏感地看向太后。
太后似乎意識到自己問得過界了,不等他回答就笑著說“哀家多言了,楊小將軍這樣將才,在哪都是朝廷棟梁。”
皇甫楹這時笑著說“母后如今就是喜歡別人家的好孩子,看到喜歡的年輕人,看不得他們受半點苦,孰不知‘保劍鋒從磨礪出’,母后您呀,少操一點心,多心疼心疼朕,朕都要吃醋了?!?
太后哈哈笑了,拉了她的手“好好好,以后只關心我皇兒一人。”
這番覲見在皇甫楹的插科打諢中結束了,楊锏含笑聽著她在上頭說笑,隨后跟著宮女退了下去。
之后的國宴不再有什么特別的事發生,一切都安安穩穩進行。
國宴之后就是煙火大會,他們這些國宴的嘉賓可以站在城樓上——整個京城最佳的觀賞地點,欣賞煙火。
這天,楊锏很滿足,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太后稍稍安心,覺得這個出身貧寒的年輕人的確如女兒所說,是個不錯的男人;皇甫楹作為這一天的主角,累了一些,但是也很愉快。
只有楊鉞不太開心。
“大哥,你是不是和姐姐都在城樓上看的煙火?”
楊锏想到最中央的女皇,點點頭。
楊鉞沮喪“只有我不在?!毕乱豢逃殖錆M了斗志,“我一定要考上狀元當上大官,以后也和你們一起在城樓上看煙火!”
楊锏笑了,拍著弟弟的肩“好,我等你。”
萬壽節后。
楊锏趁著大家還沒離開京城,抓緊時間謀求京官。有這個想法的不止他一人,但是很幸運,因為太后的召見大家都知道了楊锏的背景,他祖父當年殉城的事跡刻在無數人心上,尤其是武將們,對這樣的將領充滿了敬佩;楊锏因此得到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