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門以長生不老之道作為最高信仰,它勸人通過養生修煉和道德品行的修養而長生成仙,最終解脫死亡,求得永恒。
至南朝時期,深受佛教寺院宗教生活模式的影響,出家修道成為新的修道風尚,道士也在努力開創一種新的修道和弘道方式,于是一大批仿照寺院格局的道館開始興建起來。
雖然很多道館的規模難以同當時發達的佛教寺院相媲美,但“院落式的格局、殿堂式的建筑以及供奉尊像、作為修道誦經兼居住的功能等,則與大唐的佛教寺院大體一致。
而且僅從建筑名目就可以知道,道館經濟在當時也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就是說,大型道館同時又是經濟實體。這些都大體同于佛教。”
正規敕建的道館棟宇華壯,供養精奇,所有殿堂、造像、園林乃至產業一應俱全,六朝道經《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置觀品”所描述的大型道館,具有各種用途的建筑空間,而且藥圃果園,名木奇草,清池芳花,種種營葺,以用供養。
道觀是道士修煉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觀和修道是緊密相連的。道門的基本信仰是“道”,認為“道”是“虛無之樂,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成的。道門信仰中與“道”并提的是“德”,道門經書中解釋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
《自然經》中說:“德言得者,謂于道果?!彼缘篱T規定信徒要“修道養德”,相信修道可以擺脫塵世的疾苦煩擾,生活安樂,這是一種精神修煉,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達到清靜無為的出世境界。因此道士把“修道”放在首位。
修道的方法有很多,如祈禳、存思、養性、內丹、外丹等等。但無論用哪一種方法修道,無非是求“清靜無為”、“離境坐忘”,都需要安靜,不受外界干擾。道為了避開嘈雜的城市,紛紛跑到深山老林中去修道。
所以雖然都城中也有道觀,但大部分道觀也同佛寺一樣位于安靜、空曠、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與世俗繁華隔絕,極力營造出道門中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境界。
道門的宮觀有兩種性質:一是子孫廟,二是叢林廟。
子孫廟由師徒之間代代相傳,廟產可以繼承,有專屬的門派。其他門派的道友可以暫時居住,但不能插手廟務。一般新出家的弟子都在子孫廟。
叢林廟不允許收徒,廟產不能繼承,屬于天下所有道眾共同所有。受禪宗的啟發,道門從萬年前開始,也逐漸轉向重視內在的清修無為和重玄學。全真派還參照禪林制度建立了道門的叢林制度。
叢林廟一般不分門派,凡是道門的法裔弟子(赤腳、民間道士除外)都有權利居住、管理廟務。
一般,無論年齡、性別、出家時間,凡是可以居住在里面的道人,都有權被選舉為最高領導人。長期在叢林廟居住的道人叫常住道人,一般給安排有職務,為其他道人服務。
叢林廟分工明確,俗稱“三都五主十八頭”,分管講經、化緣、安全、齋醮、人員安置、自養、做飯等等事宜。一般,新出家的弟子先在子孫廟學習這些知識,三年后得到冠巾,經師父允許后,才可以去叢林廟掛單居住,深入學習。學習后,再歸來。
另外,門派不是以出家在哪個廟決定的。而是由度師的法裔決定的,度師根據派系授予派名。而后,無論去哪里,都是這個派,也可以住子孫廟,也可以住叢林廟,只要適合。
一般,新出家所居住的廟就是自己度師的廟,但是不是絕對,是通常而言。有了度師以后,遇到更好的道士,可以再拜“先生”,法裔就不需要改了。黃帝學道,曾拜了七十二個“先生”。
度師只有一個,但先生可以越多越好。因為表示你勤奮、好學。道門的宮觀有兩種性質:一是子孫廟,二是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