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里你也看出,像馬伯庸親王《長安十二時辰》中那種“大案牘術”在唐代是不可能出現的。
“發明者”徐賓起碼再不濟,也需要再“發明”宋代才有的那種裝訂成冊的書籍!
因為卷軸的方式,就算你有那么多資料,可是你卷啊卷啊的,再給你七十二個時辰,你也不一定能找到想要的浩如煙海的資料。
裝訂成冊,才能捧在手上,一頁頁地找!
古代書籍進化到最后,也沒出現現代使用的這種裝訂方式。
最高級的便是明代中業的“線裝”了,當然,除了它是用線穿訂的,其他的與現代書籍也沒啥兩樣了。
只是從卷軸到線裝之間,也經歷了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三種進化形式,到了北宋末年的“包背裝”,總算可以一頁頁翻了,但它相比線裝也是很麻煩的一種存在。
對于其他穿越眾到了古代造水泥造大炮,陳成向來嗤之以鼻
先把線裝書搗鼓出來吧!
這個真的是沒啥技術含量,卻對文化發展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從陳成與小郡主搗鼓第一年的詩榜開始,他們年終總結所有詩榜,出了一本書——所采用的裝訂方式,便是“線裝”,雖然陳成也不是很懂到底怎么裝,可是大唐的工匠們,越裝越會裝,到后面已經可以裝訂出很結實、耐翻頁、不散架的書了。
在長安、洛陽兩地也有人發現了這樣做書籍的好處,有一批人開始效仿。
只是到了金陵,發現還沒有流行開。
陳成相信,再過二十年,線裝書應該能占據一部分市場份額,百年以后,必然是線裝書的天下。
畢竟——
經折裝、蝴蝶裝看起來不方便,包背浪費紙,而且制作起來,都比線裝書工藝復雜很多!
“這么好,內容豐富,看著方便的書,只有一本,該怎么辦呢?”陳成又拋出一個疑問。
“我競價買!”
“多貴都買!”
“對,價高者得!”
陳成笑了,我這就是消遣讀物,又不是啥稀世珍本,小紅帽這種故事,小陳我敝帚自珍也沒有用啊!
“不用著急,有得賣!”陳成道“而且,不止這一本!”
下面一陣激動,有人問“那么,到哪里才能買得到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陳成興致勃勃道“我昨日已經在東市洽談好兩位版印工匠,只要看的人夠多,他們那里隨時可以雕刻!”
眾人犯難“專門為我們雕一塊版,那書肯定賣得很貴啊!”
這時候的書,都特別貴!
因為要么手抄,要么版印啊!
人工抄,能不貴嗎!
抄一本書都很貴,不要說雕版了,難度不是一個級別的,成本自然更可怕。
除非印刷量很大的儒家經典、道藏、佛經,可以分攤成本。
“不貴不貴!”陳成道,他并沒有說他甚至還有“活字印刷”的天才構想(問題是中國人對排版、字型要求太高了,活字印的書歪歪扭扭,看不下去,而且活字造價也很高。)
“我們先把故事一個個印,每個故事,大家在一張紙或者幾張紙上就能看完!”
“區區一張紙,能收你多少錢?”(最貴的話,就是像點娘2000字一毛錢這樣了。)
“他們雕好幾版,我們就出幾個故事!”陳成笑道“我把這種方式叫‘連載’。”
“都全部連載完畢,就能把所有的故事,裝訂在一起,結集出售!”
“這么多故事一起看,一定還是很貴吧!”有的人不想一個一個故事追,希望能全部結集后,一次看完!
“不貴不貴!”陳成陰險地笑道“等這書印出來了,前三十名用戶——每本僅售……”
陳成勾了勾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