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叔父!”小陳見劉昭陽還是進了決賽,頗有些無奈“都怪你!明明我的競爭對手都要繳械投降了!你這番指點,讓她又起死回生啦!”
“怎么能怨我呢?我之前又不知這里面的關節(jié)!”王昌齡大感冤枉“再說啦,后面明明我都沒有再出手了,人家女娃子能贏,也有自己的能耐!”
小陳無法否認,在“freestyle”這一環(huán)節(jié),劉昭陽表現要更好一些。
或者說,相比劉昭陽最后的胡編亂造,竇曼曼的胡編亂造更讓觀眾受不了,已經失去了基本的邏輯。
再說了,竇曼曼那么多幫手,最后的“即興說唱”竟然“我愛易小川”都蹦出來了,太雷人,輸給孤軍奮戰(zhàn)的劉昭陽也符合觀眾們對“公平”的向往,而且劉昭陽唱得明顯比竇曼曼動聽多了。
今日的勝者,在李季蘭、劉昭陽、易絲兒之間決出,易絲兒唱了快三十首詩,劉昭陽更是唱了四十多首,只有李季蘭唱的最少,目前的嗓子條件肯定是最好的。
但李莫愁發(fā)現陳成離開良久還不回來,心中未免有些小慌張。
這時聽到陳成的聲音在頭頂上,扭頭去看——卻見小陳不知何時跑到三樓“觀景包廂”去了,正沖自己揮手。心里一下子就安定了不少,開始等待第三回合的開始。
第一回合,唱的詩需要帶一個“韻”字。
第二回合,三個字里起碼需要帶兩個了。
以此類推,那是不是第三回合就是四個字里帶三個字,五個字里帶四個字?
恭喜聰明的你!雖然學會了搶答,卻還是猜錯了!
今天的這場比賽,名為“瘋狂聯句大賽”啊!
聯句,聯句,比賽比到現在都沒見到啊!
名不符實!
差評!
第三回合,是要規(guī)規(guī)矩矩來“聯句”了。
那么,什么是“聯句”呢?
在小陳與宣城四秀的對戰(zhàn)中,就曾諷刺過大秀王中流的“排律”根本不是律詩,“聯句”而已。
一副一副沒啥關聯的對聯!
嗯,與正確答案已經很接近了。
遠在東晉、南朝宋時代,就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叫“二句一聯,四句一絕。“
意思是說每二句為一聯,不管對不對,只要每二句末協一個韻,就是一聯。
每四句,即二聯二韻,就是一“絕”。“絕“的意思是斷絕,“四句一絕“便是用四句詩來完成一個思想概念和主題創(chuàng)作,古人稱為“立一意“。
王大叔極其擅長,并且窮極一生都在創(chuàng)作、推廣的“絕句”,其名稱,即起源于此。
“聯絕”便一直是詩的代名詞,比如宋明帝劉彧點評愛作詩的時人吳邁遠,就說他“此人連絕之外,無所復有“
這家伙除了做詩,啥玩意都不懂。
這種人如果不生在愛好詩歌的大唐,那基本上可以說是“廢了”。(吳邁遠的確“很廢”,雖然詩寫得不錯,卻被君主一哂置之,不當回事。只能感嘆自己生錯了時代。)
在詩歌還不像大唐這般如此受重視的時代,權貴們往往將“聯句”作為宴席上行樂的一種形式,或者再直白一點,當做是一種文雅一點的“行酒令”。
“聯句”又稱“柏梁體”,因為傳聞起源自漢武帝時的柏梁臺賦詩,皇帝首先作了一句七言詩,親王、大將軍、丞相等按官位高低每人接下去作一句,都用皇帝所作第一句的韻腳,最后連成一篇。
不過因為歷代一直質疑“柏梁詩”是偽作,所以不妨舉一個離小陳近一點的可考證的例子
《十月誕辰內殿宴群臣效柏梁體聯句》!
那時候的皇帝是當今天子的伯父,唐中宗李顯,所以他自然當仁不讓地吟了第一句啦
潤色鴻業(yè)寄賢才,——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