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令,不覺精神一振!
辛勤百戰成仁死,或見叉牙出骨須!
鷙獸一心能護法,敝帷千載尚全軀!
馀威凜凜空埋骨,遺像眈眈若負嵎。
此去泉臺猶逞霸!吞食十萬小妖狐!”
雄詩一出,更是滿座震驚!
這錚錚鐵骨,這殺伐氣象,這滔天雄渾!
有詩如此,該封你當一個大將軍啊!
眾人訥訥無語,陳成更是無語……
大將軍哪里夠啊,起碼是大元帥吧……
是大元帥里能統領一國軍事的那種!
我看你這“此去泉臺猶逞霸!吞食十萬小妖狐!”怎么就那么像是陳老總的“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呢?
當然,這是帝王專制的古代,“閻羅”畢竟是陰間的“王”,雷拓即便綽號是“神”,你也不能在詩里強殺陰間的王,否則陽間的王會怎么想?強如孫猴子也不敢這么干啊,只敢勾勾生死簿;強如雷震子,同樣不著邊。(當然雷震子并不是“雷神”或者說“雷公”)
不能直接斬殺閻王,但清理掉陰間、妖界的雜兵還是沒有問題的。
但在沒有看過陳老總“斬閻羅”詩的眾人來說,這最后一句已經很大膽狂妄了!
雷拓的詩,與前面四個人的基調完全不同,主角也從“獵人”變成了“猛虎”,而且在雷拓這里,猛虎還屬于“正面角色”,你從他第一句就知道他的屁股坐在那里。
生平經歷大小戰事數百場,無比“辛勤”,堪稱“勞模”,最后“死身成仁”——
《論語·衛靈公》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成仁,便是成就仁德,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是也!
你這話就太過分了吧!
在大家的觀念里,老虎就是“害人”的東西;
在圣人的觀念里,孔夫子也說得明明白白了,“無求生以害仁”,不會因為自己要活就去傷害別人,那老虎的“害仁”也就是不容置喙了。
結果你反而說他“成仁”,真是無力吐槽!
不過按照雷拓的“叢林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嚴復??),老虎吃比自己低級的生物,那是造物的安排,而且消滅了弱小的生物,留下的強健的,正是為一個美好的大自然做出貢獻啊!
另一方面,說老虎死了就是“成就恩德”,也沒錯嘛,它死了,不就沒有辦法去欺凌小動物了嘛。
“害人精”終于嗝屁了,可不皆大歡喜,“求仁得仁”么。
猛虎的死狀如何?
或見叉牙出骨須!
它參差的虎牙裸露在骨頭、虎須之外,仿佛就像是戰場的一個烈士,即便死了,也用寶劍支撐住自己的軀體,不讓自己倒下!(怎么好像又跑《神話》的項羽或者電影《神話》的蒙毅身上去了!)
別人口中的害人精死了,萬物都很高興吧?
不,兇猛的鳥、惡毒的獸,全都萬眾一心,自愿充當虎王尸體的“護法”,即便只有簡陋的幕布遮擋,一千年以后,也還是完整身軀!(始安七少咦?怎么到雷拓這里,虎皮也不賣了?虎骨也不拿去做“活血止疼藥”了?真浪費呀!)
為什么大家都會這么看護著死去的王者?
那是因為,即便只埋著死去的枯骨,但是虎王的余威還在,遺留下來的樣貌也仍然“虎視眈眈”,心懷不善,兇狠地盯著,仿佛還要伺機攫取獵物!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秦始皇!
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