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區別對待的意思。
只是這些有名的書院太吸引人,很多勛貴子弟,都想進去讀書。
畢竟對勛貴之家來說,讀書那點費用,根本不算什么。
而勛貴子弟進入書院之后,哪怕能結交一兩個有用的朋友,就是劃算的事。
不過大多數的勛貴子弟,都是混吃等死之輩,進入書院之后,不僅不讀書,還擾亂了學習環境。
所以十幾年前,以元佑先生為首的幾個大儒,就制定了這個規矩,這也是為了防止勛貴子弟進書院廝混。
因為勛貴之家在富裕,也不會舍得每年浪費千兩白銀。
賀元盛說出了其中的原因,柳姨娘也沒有辦法,畢竟千兩白銀,對他們母子來說,可以說是天文數字。
哪怕每年十兩的學費,賀元盛母子也很吃力,因為他們二人的月利,只有每人二兩,刨除花費,根本不剩什么。
而兩個人這么些年的積蓄,包括前些時日史氏給的,也只有八十兩。
“讀不了書就讀不了吧,反正府內的日子雖然難熬,也不差你一口吃的,等分家之后,也許就會好了!”
拿不出錢來,柳姨娘只能安慰賀元盛,
畢竟眼前的情況表明,讀書是一種不太現實的事。
至于向侯府求助,柳姨娘一點也沒有考慮過,不說賀靜不待見他們母子,就是永寧侯府的實際情況,也不會允許一個庶子用這么多錢讀書。
“姨娘不用安慰我,兒子還沒這么脆弱,也不會異想天開了!”
其實回了侯府之后,賀元盛已經熄了讀書的心思,倒不是賺不到錢,而是賺到了錢,只要叫侯府的主事之人知道,也不會允許他讀書。
畢竟侯府的經濟狀況不太好,每年都沒有什么結余,要是賀元盛顯露出經商的本事,馬上就會成為侯府的賺錢工具。
而古代社會、等級森嚴,要是沒有能力自保,一個孝字,就讓賀元盛無法擺脫永寧侯府的控制。
再說古代科舉的難度太高,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賀元盛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可以通過讀書出頭。
侯門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