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會上,百官集體要求皇帝立太子,頓時觸及了皇帝的眉頭。
做皇帝的疑心都很重,尤其在大敵當前之時,皇帝更是會非常謹慎。
畢竟歷史上被敵國攻破首都的例子不少,那么立下太子之后,大臣們未必會緊著皇帝,極有可能護著太子逃走。
有了這個想法的皇帝,自然不會立太子,就痛斥了為首的幾個大臣。
何況立太子之事,皇帝和文臣有分歧。
文臣們按照禮法,希望皇帝立皇長子、永王季昌旬為太子,可皇帝卻想著,立三子福王季昌祚為太子。
所以文臣和皇帝的意見爭執不下,還發生了封還圣旨之事,導致現在還沒有立太子。
不好這一次,大乾王朝的大臣們,好像跟皇帝干上了。
以御史楊漣為首的清流們,長跪金鑾殿,要求皇帝立太子,而且要按照禮法來立太子。
皇帝自然不愿意,雙方就僵持起來。
這次的情況非常嚴重,因為內閣輔臣,六部尚書,全都跪倒在玉階之前,要求皇帝立太子。
以前清流們要求皇帝立太子,皇帝可以無視,是因為朝臣們的聲勢并不浩大,至少內閣輔臣及六部尚書沒有參與進來。
如今連一向不和的內閣首輔和次輔,都破天荒的達成一致。
滿朝文官,幾乎全部跪倒在地,皇帝自然不能無視,只能給支持者使眼色。
絕對支持皇帝的,大多是勛貴和太監,可
在這個時候,太監的話語權不夠,只能是勛貴站出來。
有了勛貴的支持,皇帝這才勉強壓下此事,不過為了安撫文官,皇帝答應朝臣,待葉赫部退回草原之后,馬上就立太子。
其實皇帝留了個心眼,只說立太子,卻沒說立誰。
立太子之事被皇帝壓下來,朝臣們馬上開始討論,要如何對付葉赫部的兵峰。
最后還是兵部尚書楊彥庭提出,抽調三大營的大部分兵力,前去保定一帶防守,等其余各省的援軍到了,再跟葉赫部決戰。
甚至楊彥庭還強調,三大營的人馬到達保定之后,不要求退敵,只要攔住葉赫部的騎兵,讓他們無法東進即可。
朝臣們都不反對這個意見,皇帝也馬上點頭同意,旨意當場就傳遞下去。
定下三大營出兵之事,皇帝就打算散朝,可這時,楊漣又開口上奏,要求勛貴和勛貴子弟去軍前效力。
楊漣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削弱勛貴們的力量,為了以后立太子之事,皇帝的支持力度少些。
皇帝自然不傻,馬上看出了楊漣的目的,就想要拒絕此事。
可文官們也很聰明,尤其是抱成團的文官們,心眼更是多的厲害。
于是楊漣上奏之后,文臣們紛紛附議。
甚至文官們還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說勛貴與國同休,現在戰事緊張,正是勛貴出力之時。
大乾王朝的勛貴們,絕大多數都已經腐化、墮落,自然害怕上戰場,所以找出了種種借口拒絕。
皇帝也站在了勛貴一邊,可文臣們的理由冠冕堂皇的,根本無法直接拒絕。
最后雙方各退了一步,由每一家勛貴出個嫡子,去三大營效力,才算達成了妥協。
大朝會召開之時,賀元盛正在一家茶館中,和一個四十歲左右的老者在立字據。
字據很簡單,就是老者以五百兩銀子的價格,賣給賀元盛一個農莊,雙方錢貨兩清。
莊子就在京郊,有一百畝地左右,全都是上好的良田,里面還有幾個小作坊。
賀元盛之所以購買這個莊子,主要就是因為這幾個小作坊。
自從穿越以來,賀元盛一直想置辦些產業,因為什么時